【明報專訊】很多港人沒有發覺,隨着市場經濟在中國發展愈趨成熟,以及內地企業規模日漸龐大,內地已發展出好些獨有的理論或術語。有商業顧問認為,港商若要開拓內銷市場,便不能漠視這個趨勢,一定要和內地企業有共同語言才行。
內地企業敢於提出新理論
「香港企業若要在中國市場上有所建樹,首先就要惡補一下中國的市場術語和理論!」生產力促進局特約課程導師、捌拾瑪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顏汶龍解釋,他之所以有此看法,是源於自己的親身經歷。
顏汶龍在90年代時,是在香港從事中國房地產銷售工作。他回憶說,那時中國企業在市場行銷方面還比較弱,他們搵錢很容易,寫一個十頁紙的行銷計劃書,就可以收取內地的地產商十多廿萬元。
但到了1999年,他看到世聯房地產董事長陳勁松發表了「對角」理論(一套銷售寫字樓的理論),並寫了兩本書後,開始覺得,香港人銷售大陸樓宇,漸漸會及不上內地人。因此,他改為協助香港的中小企在內地開設連鎖店。
到了2005年,他重新接觸內地一個地產項目,發覺開會的地產商和相關公司都在說一個字眼CCTI,令他一頭霧水。後來才發覺,這原來是該公司自己構思的一套分析工具。雖然只是在小圈子內使用,但他也驚異於內地人夠膽提出自己的理論,夠膽爭取話語權。「這起碼勝過很多香港人的『鬼佬唔講,自己就唔夠膽講』!」
入世後理論水平提高
顏汶龍覺得,中國大陸在2001年進入世貿之後,開始建立起自己的市場行銷理論和術語。4、5年前,市場行銷人員開始擴散到多個行業。而他近5、6年認識的內地新術語(包括市場、經濟和社會學的),就有大約100個之多,估計可以寫成兩三本書。
但提出一個口號,真的有作用嗎?顏汶龍認為,有時作用真的頗大。像內地的「分眾傳媒」,明明是戶外廣告公司,卻吹噓自己是「第七傳媒」,又聲稱該公司不同位置的戶外廣告板如何做到將市場細分。其理論是否獲香港人認同不得而知,但有些美國人卻很受落,讓它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
新論述有助開拓新市場
分眾傳媒的例子還有點虛,家電行業的個案則比較實質。話說有些農民用海爾的洗衣機來洗蕃薯,而弄壞了洗衣機(被泥塞住),因而向海爾投訴。海爾知道後,就靈機一觸,設計了能夠兼用作洗菜、洗蕃薯,以及可以打麵筋和酥油茶的洗衣機!雖然暫時這還談不上形成一個新市場,但已在網上引發了頗多討論。在去年6月的消博會上,亦有公司展出一種納米殺菌洗衣機,不但能洗小件衣服,還能洗蔬菜、瓜果和食具。
「你能夠提出新的口號或論述,夠膽試新東西,就有可能開發出新市場。」顏汶龍說。
又例如,內地家電業提出的「早餐家電」一詞,就相當火紅,很多零售商亦以此來推出套裝促銷。格蘭仕等多個牌子更推出了「早餐機」,將多士焗爐、煎盤、咖啡機三合一,讓用戶可以一部小家電同時烤麵包、煎雞蛋、煮咖啡或煮牛奶(或煲粥)!
撰文:薛偉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