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內地將於明年把「中共黨委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建立全面覆蓋到市(地、州)一級,以此推動其黨務公開的變革。分析人士認為,此一制度的建立需將被動的「應對之策」上升為主動的「告知義務」,才具有「公開透明」的實際意義。
政改一環 推進黨務公開
作為政治體制改革的內容之一,中共近年一直在推進黨務公開,今年首先在中央層級黨委設立了發言人,6月30日,11個中央部門的黨委發言人齊齊與媒體見面。按照中央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黨委新聞發言人制度要在年底前全部建立,而地市一級的黨委新聞發言人的設立要逐步跟進,在2011年全部「上崗」。
時至年底,各地方有關黨委發言人設立的報道頻繁出現,據悉,省一級黨委發言人目前均已到位,地市一級也開始啟動。南京、石家莊、台州、深圳等地市的黨委發言人都已先期亮相。
建立黨委發言人制度,是中共在十七屆四中全會上通過的決定。國務院新聞辦主任王晨曾表示,一方面國際社會對中共關注度愈來愈高,中共的建設發展處於一種全開放的環境,其方針政策、一舉一動都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另一方面,中國正處在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各種社會矛盾日益突顯,面臨十分複雜的形勢。建立黨委發言人制度,推動黨務公開透明,有利於中共積極主動地適應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
新媒體的不斷興起,已令社會的透明度進一步增加,這是中共增強透明、樹立公信的時代大背景。建立黨委發言人制度,也是提升黨務公開、推進黨內民主的手段。而中國民主政治的推動,需要從黨內民主開始。因此中共全面設立基層黨委發言人,可視為內地政改的一環。
須提防淪為「政治騷」
不過,普通民眾對於黨委發言人制度的擔心在於其是否能落到實處。據內地媒體報道,深圳8月推出19名黨委發言人後,記者電話採訪時,有44%的發言人電話無人接聽。接聽電話的發言人,一半以上也以各種理由婉拒記者採訪。
不少政府或黨委發言人培訓班,更多的是培訓發言人如何「應對」媒體。有學者表示,這很容易使發言人流於空話、套話、官話,與民眾關心、媒體關注的資訊脫節,從而淪為缺少實際意義的政治「做騷」和「我說你聽」的政策宣講。
鍾鳴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