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踏入第4季,內地分別透過加息及連番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來收緊市場過多資金流動性,其所造成資金成本上揚的影響逐步顯現。人民銀行及財政部本周四(16日)就300億元人民幣中央國庫現金管理商業銀行6個月定期存款進行招標,中標利率為5.4厘,除較上月高出47個基點,與去年同期的2.35厘相比,更飈升逾1倍,意味內地銀行取得政府存款的成本較1年前倍增。
通脹升溫 市民存款意欲低
在人行進一步提升存款準備金率及監管當局對貸存比率的要求下,銀行對存款的需求增加,然而,通脹升溫令實際負利率的情况加劇,市民到銀行存款的意欲甚低,國庫現金競投中標利率急增,正正反映內地銀行「求財若渴」的境况。
縱然近日6個月上海銀行同業拆息利率僅3.1厘水平,但銀行願意付出高達5.4厘的成本競投國庫現金,一名本地銀行財資人士認為,這反映同業市場資金確實短缺。而市場對於明年貨幣政策趨穩及未來6個月內地或數度加息的憧憬,也是6個月期資金成本上升的原因。
現時,內地的存款利率和貸款基準利率均由央行決定,存款利率為固定利率,但貸款利率則容計在一定的區間內浮動,兩者之間存在約3個百分點的差距。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昨日出席內地一個論壇時發言指出,目前在利率市場化方面,中國已取得了一些進展,預計中國利率市場化將在「十二.五」(明年開始的第12個5年計劃)期間取得明顯進展。
周小川:利率可通過市場競爭定價
對此,周小川提出多項建議,首先,金融機構在正當的市場競爭條件下,通過競爭來定價,並可選擇有硬約束的金融機構(主要指達到監管指標的大型銀行),放開他們的定價權。他亦提到,進一步完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使利率市場化進程中,中央貨幣政策傳導繼續有效,並建議考慮同時放開替代性產品的價格,而商業銀行要有自我承擔損失的準備,敢於扛起風險定價的責任,所謂的損失,有可能是損失客戶或市場份額。
信銀國際高級副總裁兼中國業務首席經濟/策略師廖群認為,由於大型國有銀行的約束性較強,相信可作為率先試行逐步放開利率定價權的單位,他又預計,未來5年內,貸款利率可更大幅度地浮動,而存款利率浮動的區間則較小,整體進度將取決於內地和國際宏觀經濟、銀行風險管理改善狀况及市場的資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