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統計處公布本港最新死亡數字,去年共錄得約4.1萬宗死亡個案,較前年稍為下降1.4%。冬天是死亡人數最多的季節,1月是全年死人最多的月份,有4082人死亡。有醫生指出「重病難過大節」,年尾年頭這些多節慶活動的月份,天氣較冷,增加感染、肺炎、心臟病發等急病風險,建議病人在寒流期間小心身體。
去年4.1萬人死亡 跌1.4%
本港死亡率有稍為下降趨勢,根據統計處最新一期《香港統計月刊》,2009年共錄得約41,175宗死亡個案,較08年的41,796宗稍為下降1.4%,粗死亡率是每千人約有5至6人死亡,男女平均死亡年齡差距為6.2;70歲或以上長者的死亡率近年持續下跌。
《月刊》指出,本港冬季最多人死亡,12月及1月分別有4022及4082人離世,明顯與天氣冷有關,但6月至9月的死亡人數持續保持在3000多宗左右,6月更錄得最低數字3088宗,反映天氣和暖的月份死亡率較低。
天氣冷病毒活躍 增感染風險
全民健康動力主席勞永樂醫生表示,俗語稱「重病難過大節」,年尾年頭的冬季節日其實對長期病患來說是一個「難關」。他解釋,天氣冷會令細菌病毒更加活躍,增加感染風險;肺炎及哮喘病人亦多集中在冬季發病;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冬天會穿厚衣服,加上血流速度較慢,加重心臟負荷,增加心臟病發及中風等風險。而患上慢性阻塞性呼吸道肺炎的患者(慢阻肺),則有更大可能出現呼吸系統毛病,呼籲照顧者切勿在冬季節慶期間「日日掛住Happy(開心慶祝),忽略照顧病人」。
癌症續居頭號殺手
根據《月刊》統計的死亡原因(見表),癌症仍是本港第一號殺手,佔整體死亡原因的32%;循環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則緊隨其後,佔25.8%,其次是呼吸系統疾病,佔19.1%。勞永樂指出,雖然癌症個案近年已有下降趨勢,但仍在死亡排名中位居榜首,「反映本港的飲食安全、環境污染等可能致癌的因素,仍有待改善」。不過,他認為隨着醫療技術發展,預計本地癌症死亡數字將跟從北歐等先進地區的趨勢下跌,反而都市病如心臟血管疾病等將會在數年內攀升至奪命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