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註冊慈善團體「香港施比受協會」創辦人涉嫌在內地侵犯女孤兒罪成,引起社會關注慈善團體規管漏洞。由於目前未有慈善法,社福界籌款方式層出不窮,甚至出現懷疑欺詐手段。社福界立法會議員張國柱發現,有人在社交網站facebook留言「我今天生日,想捐錢給xxx組織,如果你想同我慶祝,也請你捐錢給xxx」,留言懷疑是xxx組織「做媒」寫下。
張國柱呼籲,遇有不知名機構在網上街頭募捐,市民不要隨便捐款。
名似著名機構 財政欠透明
目前全港按《稅務條例》第88條註冊的慈善團體多達逾6000個,張國柱早前派員以「環保」、「老人」、「慈善/基金」、「動物」4組字眼,隨機調查110個慈善組織,發現當中有45個沒網頁資料;有設立網頁的,只有不足10個有較詳細的介紹,且大多知名度較高。此外,部分機構的名稱與歷史悠久為人熟悉的大機構名字相近,例如「香港愛貓救世軍」、「地球之家」、「環保慈善基金」等,部分名字極為中性及模糊,多用「愛心」、「慈善」等字眼,卻未有具體列明受惠對象。
以「香港愛貓救世軍」為例,該會名稱因與國際「救世軍」相似,2003年救世軍曾入稟高院申請禁制令,但後來救世軍因不欲花費上百萬元捐款來打官司,事件不了了之。
「愛貓救世軍」網頁列明「與救世軍無關」,簡介機構工作及接受網上捐款,但沒有財務報表。創辦人范羅碧雲表示,機構營運流浪貓宿舍、每月逾10萬元開支主要由她和丈夫承擔,收得的公眾捐款少於3萬元,故沒有詳列財政,「我們想做好網站,但沒人力,亦不欲花太多行政費」。她說,取名「愛貓救世軍」是希望宣揚「愛貓、愛世界」的理念,不是想沾救世軍的知名度。
救世軍社區關係總監王國清說,事件引起倫敦總部關注,「英國有《慈善法》,不容許有組織的名字和我們如此相近」。他期望港府盡快訂立慈善法,收緊對坊間慈善團體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