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因為中國經濟抬頭、人民幣升值,以及歐美保護主義等原因,很多企業都希望開拓內銷業務,以減低對出口和本地市場的倚賴。然而,亦有不少企業未能在內地取得甚麼盈利,甚或鎩羽而歸。有專家指出,很多外商在開拓內地市場時,都低估了內地的薪酬總支出,以及忽視了某些稅務條例,以致大失預算!
社保供款 項目繁瑣
內地與香港的其中一大分別,就是社會保障項目要比香港多得多。在香港,僱主主要只是要為員工供公積金,比例只相當於其工資的5%。但在內地,社會保障卻項目繁多,有所謂「五險一金」,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以及住房公積金等。
供款高低相差可達一半
廣州市促程服務機構、金銘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負責人鄺綺君指出,僱主為「五險一金」供款,少說也超過員工工資的25%,最多更可以超過50%。若再加上「補充醫療」和「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甚至可以高達大約53.86%(見下表)!
鄺綺君表示,僱主是必須要為這些項目供款的,只有「補充醫療」一項才可以自行決定是否供款。但由於「補充醫療」所佔的百分比非常有限,一般都建議僱主同樣供款,員工患重病時較有保障。
另一方面,由於員工同樣要為社保和住房公積金供款,員工每月實際可收取的工資,亦會比合同工資少一截,常會有不夠用的感覺,尤其是住房公積金的供款比例較高時更明顯(員工的住房公積金供款需和僱主的相等或更高)。
這不時也會造成勞資誤解——僱主覺得,他的實際付出比合同工資多得多;但員工又覺得,他實際收取的工資比合同工資少得多。
宜以「全包宴」概念作預算
因此,鄺綺君建議,港商在內地投資時,為了更準確地做預算;也為了減少誤解,適應不同員工的需求,應索性用「全包宴」的概念來設定每名員工的「工資總成本」(即合同工資+社保供款+住房公積金供款)。即企業應該先定下每名員工的「工資總成本」,然後才找會計師或稅務師,在不同的方案下(如住房公積金供款為5%及20%),計算出員工的合同工資。
當決定聘請某名員工時,企業便可以向他出示不同的工資方案,徵詢他到底喜歡每個月收取少一點工資,多供一點住房公積金;還是每個月收取多一點工資,少供一點住房公積金。
以「工資總成本」同樣是7000元人民幣為例,若住房公積金供款是20%,員工的合同工資為4618.33元,每月實際可得現金為2839.87元。但若住房公積金供款只是5%,員工的合同工資則為5125.58元,每月實際可得現金則為3806.45元(見右表)。在兩種方案之下,員工每月實際可得現金的差別高達966.57元,即約四分一至三分一!
個性化方案 減勞資誤解
鄺綺君表示,最基層的工人或店員因為工資低,根本不夠錢用,想不到買樓這麼長遠,絕大多數都會選擇只為住房公積金供款5%,以每月收取多一點現金。
但中層和高層員工則不一定,可能會喜歡供多一點住房公積金(住房公積金可用於將來供樓),所以最好還是攤開不同的方案,讓他們選擇(即使是一名分店店長,亦有可能會考慮將來買樓的問題)。而且,這也可以讓他們知道,僱主在他們身上的實際支出,要比合同工資高出一截。這也有助減少誤解,促進和諧。
鄺綺君表示,若是人數不太多的公司,甚至還可以做到「個性化的薪酬方案」,以提高士氣。即是可能有些員工喜歡為住房公積金供款5%,有些卻喜歡供款8%、10%、15%或20%等,反正出糧是不經人手,總之悉隨尊便,讓他們選擇。
撰文:薛偉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