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在早前,慧雅提到我們宜考慮以買入一盤可作長期投資的生意作為投資股票的出發點。從這角度看,買股票與婚姻是有一點類似。事實上,股神巴菲特便常引用選結婚對象來比喻選股票。他曾建議投資者應假設自己一生中的投資機會只有20次,從這角度看,他是反對在股票市場上玩「一夜情」和「拍散拖」吧?
不過,採用這角度亦引起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怎樣令到「婚姻滿意」?毋疑,我們可以評估一家公司的資產,但這家公司怎樣利用它的資產,終歸是決定於管理公司的人,但作為街外股東,我們對公司沒有控制權,對公司的很多方面亦不能知道,那麼我們又怎樣令這較有保證?當然,很多公司都會說它們的目標是會為股東創造價值,但這些術語跟結婚宣誓時的宣言其實又有什麼分別?
找合理對待街外股東的公司
在上回,慧雅便提到我們投資股票時,不宜有如此高的期望。從現實的角度看,慧雅覺得將大股東和管理層先假設為主要為自己爭取財富的人,與現實脗合的機會率最高。以慧雅之見,這亦沒有什麼不妥。不過,為自己追逐財富時,可以罔顧街外股東利益,亦可以「合理地」對待他們。 慧雅的觀點是,我們是要找一些會「合理地」對待街外股東的公司。從這角度看,慧雅認為與其說選股票如選結婚對象,不如說它有如「選朋友」。
蓋慧雅認為可以成為「朋友」的對象應該較多。當然,在朋友之中,有一些只是泛泛之交,有一些則可以推心置腹,但總的來說,只要大家互相合理對待,友誼也可以很長久。在下一回,慧雅會再談這角度引伸出來的含意。
施慧雅 mscya88@yahoo.com.hk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