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過去3星期,美國銀行業新增工商業貸款166億美元,乃雷曼兄弟倒閉以來的三周最大升幅。整體工商業貸款的實際金額仍然相當低迷,但若然這是「轉勢」的開始的話,值得留意對美國未來的貨幣政策的影響。
聯邦儲備局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的報告顯示,至少在幾個星期前,委員會還認為,沒有足夠的理據去叫停第2輪「量化寬鬆」措施(QE2)。但一定要留意,之後的情况是否有改變,連決策者亦要隨之改變。
四大因素指向美息回升
我們一直認為,聯邦儲備局是看四個主要因素,來量度其貨幣政策取向。無疑,在這些因素中,已經有一些具說服力的改善:
1. 供應管理協會(ISM)調查。去年夏季,聯儲局決定延遲執行退市計劃,就可能是因為當時的ISM指數疲弱。自此之後,ISM的製造業指數和服務業指數即由谷底持續回升,現時已經處於多個月的高位。同時,相關的數據──像上周的工廠訂單以及地區性的採購經理指數(PMI),都非常紮實。
2. 銀行貸款額。整體的貸款額仍然相當低迷,但我們看到了一些「綠芽」。商業貸款看來已開始上升,雖則消費者仍在繼續減債。銀行亦增加持有按揭證券,這是對住宅物業市場回復信心的另一迹象。
3. 長債孳息率。近幾個星期,長債孳息率的上升,突顯了市場預期經濟增長率和通脹都會上升。自從去年12月初以來,30年期美國國庫券的孳息率都在4.25厘以上,更曾一度升至4.6厘。10年期美國國庫券的孳息率的上升(升至3.25厘以上),就更令人印象深刻,因為聯儲局這段時間曾經大手購入國債。
4. 就業數據。在過去8個星期,新申領失業救濟金的人數有明顯改善,跳出了去年大部分時間的上落範圍。雖然上周五公布的12月份非農業新增職位數目有點令人失望,但大多數前瞻性的經濟指標都反映,未來幾個月,美國就業市場將會強勁復蘇。
若這真的出現,那麼聯儲局看重的四個因素,便全部都指向利率將會上升。我認為,在這種情形下,聯儲局仍要推出第二輪「量化寬鬆」措施(QE2)的唯一理由是,稍後將會有重大的財政緊縮(聯儲局多名理事過去曾經暗示過這點)。
商品牛市是貨幣政策產物
若美國職位加速增長的趨勢是真的,那麼美國政府將會以什麼政策回應?對商品來說,又有什麼啟示?商品市場乃去年量化寬鬆和全球經濟恢復增長的最大受益者。這個問題現在已變成最舉足輕重者,尤其是現時的環球食品價格已超過了2008年的高位,燃料價格亦加速上升。很多公司和很多行業仍然是相當脆弱的,就如很多國家。若緊縮的貨幣政策無可避免,較弱者能否生存?這些問題都不易解決。
事實上,在公司內,我們環繞以下問題,都有過激烈的爭論:
1. 美國聯儲局和歐洲央行是否真的會在短期內收緊貨幣政策?
2. 這一舉動是好還是壞?
須留意聯儲局何時轉調
有些人認為,美國聯儲局和歐洲央行在這階段並非真的憂慮通脹,反而是偏執地要維持溫和的經濟增長。因為這容許美國政府和歐盟政府較容易地削減財政赤字。
商品價格也並非真正的問題,將會自行調整,因為美國經濟展望改善將會令美元轉強,以及消除QE3的憂慮。因此,聯儲局將不會冒着扼殺經濟復蘇的風險,而過早地加息。
假若商品價格未來幾個月在經濟加速復蘇中大瀉,則對股市是莫大的喜信。假如商品市場沒有大瀉呢?我們可曾見過,在6個月內,食品價格上升了超過20%,油價上升了超過50%,而這不會令民眾抱怨,和不會引發決策者作出強硬的反應?這均會不利風險資產的價格。
不過,暫時仍然毋須要假設聯儲局會即時加息:伯南克的做法會是出口術,在口風上緊縮,例如在聯儲局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的聲明中抽走「(寬鬆貨幣政策)延續一段長時間」的字眼。聯儲局的出口術,加上中國真的收緊貨幣政策,有可能在今年下半年對商品市場產生足夠的衝擊。
即使有上述兩個觀點,但很多人仍然認為,在一個負利率的環境下,商品價格怎麼能夠下跌?1980年至2000年的教訓是,資金成本若合乎市場需求,有利推動經濟增長;但太低的資金成本,卻造成了過去十年的混亂。既然如此,為何還要重蹈覆轍?
雖然短期來說,加息可能是痛苦的,但長期來說,加息可以為股票創造較佳的環境,以及讓投資者有較佳的入市機會。這就像聯儲局前主席沃爾克(Paul Volcker)在1980年代對大幅加息把通脹壓下來。
隨着新一年開始,基本經濟條件正在快速轉好這一趨勢已愈來愈明顯。因此,前所未見的寬鬆貨幣政策亦有需要改變。各國對貨幣政策正常化的取態和速度,將會主導未來的投資環境。
(薛偉傑譯)
Pierre Gave
GaveKal亞洲區研究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