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小型股份不乏大批喜愛尋寶的投資者,然而,部分股份短期內累積了數成甚至1倍升幅,投資者開始變得審慎,JF大中華小型企業基金的基金經理葉義信認為,中小型股份的估值不廉宜,但亦非「超貴」,在消費、醫藥、科技、資源行業仍有不少高增長潛力的「明日之升」。
無論公司市值多寡,中資股與內需這投資主題總是形影不離。葉義信表示,跟內需關係密切的中小型企業早已被市場炒高,但並不代表內需概念再無可投資的餘地。「現時估值肯定比09年高,但與大型股的折讓幅度仍屬合理水平(見圖),以Book value(帳面值)角度分析更不是超貴,只是盈利增長有所交代便沒有問題了。近期中小型股升勢僅集中汽車、飲食、零售等個別行業,基金投資須不停進行換馬(Rotation),發掘零售層面以外的內需股,才可錄得理想回報。」他舉例說,汽車股當炒,可找次一級的汽車代理及零部件企業,還可考慮很多與消費扯上關係的行業,例如醫藥股,只要管理層的執行能力佳,當炒時市盈率可升至30至50倍。此外,有部分經營軟件開發、網上遊戲的中小科技股,盈利能力隨着內需強勁而得到很大提升。
吼具併購概念資源股
另一類葉義信納入為基金組合的一部分,是具有併購概念的資源股。「併購可分為兩個層面,一種是原來非經營資源出身、計劃轉型的公司,另一種則是在中央積極推動下的資源企業整合,而新能源、礦業、銅、鋼鐵業不乏併購機會。公司可能是被收購或私有化的一方,但不要忘記,內地資源企業數目眾多,即使規模不大,也可隨時扮演地區整合的買家,併購機會不是大型企業獨享」。
這批市值介乎2億至20億美元的中小型股票,潛在升幅或許有盈利推動,但公司業績到底有多「實在」,還有待時間驗證。面對誇大業績、董事「跳車」、內幕交易的新聞不絕於耳,有股份甚至落得「壽終正寢」的下場,投資者全部本金付諸流水,葉義信認為中小型股的企業管治尤其重要,基金會從兩方面控制有關投資風險。
小注買股分散風險 防止揀錯
「盈利增長跟企業管治水平同等重要。基金會首先全面檢視公司,除了從『正門』渠道跟管理層會面外,我們也可透過公司的客戶、供應商、業主進一步核實其營運情况。消費、基建這類股份比較容易『起底』,農業股則相對困難。當然,要是公司存心欺騙的話,基金也是會遭受損失,根本不能排除中招的風險。因此,分散投資是合適的做法,而基金會揀選60至90隻股份,每隻佔組合資產百分比不會太高。我們會根據手上持有的研究資料、對公司的可信程度、股份流通量作出判斷,比方說高風險股份可能佔組合1%,有信心的就買5%。萬一個別股份出事,基金所受的影響亦會減至最低。」
市場分佈方面,葉義信初步計劃將中資中小型股的投資比例,定為40%至60%,香港及台灣分佔10%至20%及30%至50%,行業股份則仍舊以消費股為主導,消費產品比重約佔20%至30%,消費服務佔30%至40%。
撰文: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