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投資紅酒 3年升4倍長青網文章

2011年01月1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1月17日 21:59
2011年01月17日 21:59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常言道「紅酒飲一枝少一枝」,投資紅酒好像只有賺無賠。熱愛品紅的浸大財務及決策學系副教授麥萃才,分享自己投資紅酒經驗時也說:「在2008年買了一箱拉菲(Lafite)期貨,大約3000英鎊,現時價值已升至1.5萬元英鎊。」

聽來吸引之極,但麥萃才卻強調,「這樣的升幅實在不合理」,萬中無一才有此運氣。他並忠告大家,想沾手像紅酒這類型的另類投資,一定要先培養成為興趣,有一定認識才好出擊。

Lafite價狂升 坦言不合理

自本港取消酒稅後,紅酒的交易如日方中,香港去年紅酒拍賣成交金額是全球之冠,名牌葡萄酒拍賣行Acker Fine Wine落戶香江,舞台劇《歌聲魅影》的著名作曲家韋伯,也選址香港,本周六(22日)拍賣他的珍藏葡萄酒。麥萃才表示,北水源源不絕之下,「本地拍賣價超過歐美等地」,吸引賣家湧來香港。

不但名牌紅酒拍賣價高企,一級紅酒期貨亦有價有市,反映10隻最高級紅酒的Liv-Ex Fine Wine 50指數(圖1),去年升了57%,跑贏股市、石油及黃金(圖2)。麥萃才解釋,自己投資的拉菲紅酒期貨3年內升值4倍,離不開其人氣。麥說,拉菲名氣源自1855年法國舉行產品的世博,當中舉行了紅酒評級,定出第一等的四大酒莊,拉菲為四大之最,地位至今也毫不動搖,令其價格一直遠超其他對手。

但他也坦白地說:「雖然拉菲堪稱最貴價,但味道的確未必最佳。」近年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可能是發音容易,拉菲廣受中國人所認識。「加上內地人飲酒,通常是商務宴請,每次隨時飲掉一箱紅酒。」需求多,自然升值也加快。

拍賣行裏的東西 沒有不炒高

不過,此種炒賣也不限於紅酒,麥萃才形容,只要可進入拍賣行的東西,身價全部創出新高。「好像先前清代的花瓶也要5億多元。」郵票也是熱炒,「80年代內地首次推出生肖郵票,第一套發行的一個面值8分金猴郵票,就要價值一萬元,升值25萬倍」。

麥萃才指形成此瘋癲狀况,歸根究柢離不開經濟。內地經濟有如90年代的香港,高收入高通脹,信心預期勁好。通常市民愈來愈有錢,尋求投資機會時,不外乎「買樓」或是「買股」。不過,內地情况與別不同,「內地股市是『政策市』,表現往往背馳實際經濟增長。將錢拿來買樓,又怕內地的限購令、按揭限制等等」。錢無處可流,結果流入奢侈品、拍賣場。

內地政策市 富豪寧買奢侈品

他引述調查表示,「現時內地有38萬富裕人士(即流動資產超過100萬美元),香港大約有7萬,但相比內地的人口,富裕人士比例仍屬於少,但論實數,38萬人已經很多」。

麥萃才指出,內地約七成的富裕人士介乎30至50歲,他們比起香港動輒50歲以上的富裕人口,更願意消費。「事實也反映在香港(去年)11月零售增長,奢侈品如珠寶首飾、電器的增長最多。」

透明度低 投資比重不宜大

投資奢侈品似是無往而不利。不過,麥萃才指出另類投資的最大問題,就是透明度不大,故要控制風險,此類投資不應超過總投資的一成。此外,這類投資門檻也高,像拍賣行的酒價不但高昂,交易還要收取拍賣價21%的佣金,並不是一般人的玩意。麥萃才提醒,要展開另類投資,首要是培養興趣,慢慢摸索,積累一定認識,才好展開投資。他並說另類投資一定要是你的興趣所在,好像投資紅酒,即使遇上大跌價,也能一飲盡興之。

撰文:林紹桐、高志堅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