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據了解,政府調查發現,70%長者用醫療券看傷風咳,更發現有私家醫生藉詞「政府派錢,醫生可與病人對分」乘機加診金,因此,政府在醫療券加碼下,正研究為醫療券使用者設下只作健康檢查的條件,藉此提高長者預防疾病效益,同時也可防止私家醫生從醫療券「抽水」。
七成用於小病 不符原意
長者醫療券已推行了兩年。政府最近完成的調查顯示,70%長者用醫療券看傷風咳,使用醫療券看長期病的佔20%,用作預防健康及復康服務約10%,顯示不能達至政府欲透過醫療券鼓勵長者多作身體檢查的原意。
政府擬趁檢討加附加條件
了解醫療券計劃的消息人士指出,當局更觀察到有私家醫生藉詞醫療券是「政府派錢,醫生可與病人對分」,將門診診金由150元提高至200元,並建議長者用2張共值100元的醫療券支付診金,令醫生多賺50元。
面對這情况,據了解政府會趁醫療券中期檢討時提出多個新方案,包括向外購買服務,或為醫療券訂下附加條件,令醫療券須用於疾病預防等,如長者可憑醫療券往健康中心作健康風險評估,針對長者需注意地方,如長者常跌倒,是什麼原因引致他們跌傷,還有飲食等問題,藉此鼓勵長者注意健康。
新方案既要防止私家醫生從醫療券「抽水」,同時也要加強長者注重疾病預防;不過,消息人士強調,方案仍在構思,未有最後定案。
醫學會會長蔡堅反駁說,私家醫生加價並非存心從醫療券「抽水」,因參加公私營合作計劃的醫生,先要投資幾萬元購買電腦及電腦軟件,用作登記及儲存使用醫療券病人的資料。
蔡堅﹕加價非存心「抽水」
蔡堅以自己為例,他參加了政府資助長者疫苗接種計劃,購入了約百支新H1N1新型流感疫苗,但疫苗只用了3支,餘下的統統報銷令他蝕了一筆錢,故他很理解醫生加價,無非是想彌補增加的成本和入藥的損失。
西醫工會會長楊超發未聞有醫生為了多賺醫療券區區之數而加價。若是這樣,病人會轉向沒有加價的醫生看病。
明報記者 談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