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醫述醫術:類固醇副作用長青網文章

2018年07月1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8年07月13日 07:55
2018年07月13日 07:55
新聞類別
健康
健康
詳情#
【蘋果日報】類固醇(Corticosteroids)有消炎作用,並抑制免疫力,用途廣泛,尤其針對「自體免疫疾病」(Autoimmune disease);器官移植及血癌病人或需要接受類固醇治療,尤其對淋巴腫瘤特別有效。
有多種不同類固醇藥物可供選擇,藥力各有不同,有針劑、口服或局部治療,包括皮膚藥膏。若需要長期服用類固醇,必須留意其副作用,尤其高劑量;盡量用較低劑量,可減少出現嚴重副作用機率。
局部治療有助減少副作用,氣管吸入式類固醇治療(Inhaled steroid)可控制哮喘,仍有少量類固醇被吸收入血,但副作用較口服或針劑類固醇少。
長期服用類固醇,令體形出現變化,面圓身腫,體重增加、肌肉萎縮,皮膚變薄,甚至出現瘀斑;又同時抑制體內腎上腺分泌「內源性類固醇」(Endogenous steroids);突然停藥,體內缺乏足夠類固醇,可嚴重影響正常新陳代謝。
長期服用大劑量類固醇,免疫系統易受抑制,尤其影響T免疫細胞功能,增加感染風險,包括結核菌(Tuberculosis)、「肺囊蟲」(Pneumocytis)、「帶狀皰疹」(Herpes zoster)等。
服用類固醇可令血糖上升(Hypergycaemia),誘發糖尿病;又使血壓升高,不利健康。類固醇令腎臟增加鹽份及水份回收,引發「水腫」(Oedema)現象;同時排走大量「鉀離子」(Potassium ions),令身體「缺鉀」(Hypokalaemia),影響心臟跳動。
類固醇可影響中央神經系統,令病者精神錯亂,甚至思覺失調;或直接影響肌肉功能,引發「肌肉病變」(Myopathy),令「近端肌肉」失去力量(Proximal muscle weakness)。眼睛亦可能受影響,包括白內障及青光眼。
類固醇又影響消化系統,引發胃炎或胰臟炎;建議餐後服用,同時服用胃藥。長期服用大劑量類固醇可引發不少副作用,但只要小心服用,避免過量及長期服用,一般安全。類固醇治療對不少頑疾有重要作用,不可取代。
梁憲孫 養和醫院副院長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