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踏入新一個十年,人民幣國際化勢在必行,惟滬港兩地於其中的角色眾說紛紜。上海市政府金融服務辦主任方星海昨日指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滬港兩地須同步,甚至香港要發展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要依賴上海先成為人民幣在岸中心,這樣才確保進度在監管機構的掌握範圍內。對此,分析師認為在岸與離岸乃兩個完全不同的市場,滬港兩地完全可自行發展。
方星海:倘企業湧到港發債 勢影響上海
方星海昨日來港出席由貿易發展局主辦的亞洲金融論壇,發言時以人民幣債券為例,指出香港市場規管相對較少,確定利率的自由度亦較高,若內地企業蜂擁而至發行人民幣債券,未來中國央行對於利率甚至人民幣匯率的主導權亦有可能削弱,進而難以掌握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此舉對上海成為人民幣債券市場亦有影響。
他指出,上海於明年即有望成為全球第三大資本市場,意指上海完全可較香港先行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中心。他又認為,香港未必需要設立人民幣回流機制,在境外的人民幣資金,完全可以進一步在國際間流轉,以協助人民幣更國際化。
匯豐銀行大中華區經濟學家郭浩莊認為,上海與香港一個作為在岸中心,另一個作為離岸中心,雖然互相依賴,但不存在互相影響的情况,因為兩類市場本身的功用及運作完全是两回事。她相信方星海的言論只是一家之言,未必代表內地當局的取態,因為無論是在岸還是離岸,人民幣國際化完全在中央政府的掌控之內。
對於方星海的言論,上海國際金融學院院長陸紅軍指出,上海市副市長屠光紹早於去年7月已表示,香港及上海可分別作為離岸及在岸人民幣中心。陸紅軍續稱,香港的優勢是面向國際,上海則面向內地市場,負責處理回流的人民幣,形成一個循環機制,故此兩地在人民幣業務方面是合作大於競爭。
學者:兩地應合作多於競爭
去年六月份央行同意擴大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浮動幅度後,人民幣至今升值約3%,不少市場人士估計,人民幣今年仍會升值約5%,令過去一年本港人民幣存款猛增。金管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11月底香港金融機構的人民幣存款已達2800億元,較2009年年底激增4倍多。
對於人民幣國際化,昨日出席同一活動的前中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知名經濟學家成思危認為,人民幣匯率市場化邁進是必然的﹐但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不宜過快。他表示,人民幣總體方向是邁向自由兌換,成為國際貨幣,但更應適應目前經濟環境。
(明報記者鄧亮、毛婷婷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