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信託基金分拆長青網文章

2011年01月1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1月19日 05:59
2011年01月19日 05:59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要解讀和黃(0013)分拆的玄機,除了要了解和黃為什麼單是選擇分拆葵青貨櫃碼頭及深圳鹽田港權益外,另一關鍵是為何選擇新加坡商業信託基金(Business Trust),而不是以新股形式在香港上市。在超低息環境下以信託基金形式分拆業務,可以換取較高的估值,是和黃慣常的高價賣產手法。

較債息回報高「吸客」

商業信託基金的運作模式,與以投資物業為主要資產的房地產信託基金(REIT)相若,持有的資產一般要有穩定的盈利貢獻以及充裕的現金流,支持派發高息。如今在低息環境下,只要以較市場主要債券孳息或國庫券息率略高的回報,就足以吸引「好息」的投資者認購,推高估值。

有熟悉和記黃埔的投資銀行家表示,自金融海嘯爆發以來,李嘉誠的財務和業務部署傾向審慎,對環球通脹惡化、美國隨時進入加息周期,一直有所戒備,相信和黃接二連三計劃分拆,套現大筆資金,未必是已有大型收購對象,反而是為了儲備彈藥,當息口向上時可以大幅減債,減少利息負擔。

可減負債 增財務彈性

而在目前仍然低息的環境下,以派息率為賣點的商業信託和房產信託,將資產包裝上市,也可拿取較高的估值,是李嘉誠擅長捕捉商業周期,再一次嘗試「高價賣產」的示範。

惠譽亞太機構高級董事Kalai Pillay也認為,和黃分拆碼頭業務套現,令集團的淨負債明顯下跌,增加財務彈性。

摩根士丹利報告稱,若有關業務以14倍企業價值(EV)對「息、稅、折舊以及攤銷前盈利」(EBITDA)比率的估值計算,現時和黃103元的目標價每股可以增加2.7元,若以18倍估值計算,每股更加可以增加8元。

明報記者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