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李家仁醫生一曲《小明上廣州》,12月播出以來,網上點擊率已逾300萬次,各界網民發揮想像力,把它改頭換面成為不同版本,風頭可謂一時無兩。只是,即使紅了歌曲,李醫生亦不可能遙身一變成為新一代「歌神」,而負責創作及製作《小》的韋然和何沛澄,更加不能因為網上熱播而掙到一毫子版稅。面對網上惡搞兼不斷被網民挖苦,在英國劍橋大學畢業的何沛澄沒有感到難受。他說,cult(記者姑且譯作「怪雞」),本來就是文化的一部分。
25歲的何沛澄,先後在劍橋和倫敦帝國學院取得學士和碩士學位,主修電腦,小時候學琴時仍未真正享受音樂,直至負笈英倫受當地音樂薰陶,Pink Floyd、Radiohead成為他的啟蒙導師。畢業後,他一直希望以創作為業,用音樂說故事。他返回香港後卻發現單以學識,難以為他在樂壇找到一個位置,於是一直在YouTube發表作品尋求知音人。
YouTube發表尋知音 盼拓音樂事業
劍橋尖子的音樂路,在18歲開始。18歲那一年,何沛澄放暑假,他的母親是老牌音樂人韋然的同學,在一次音樂會上遇上韋然,為兒子找到一份暑期工,何沛澄有機會跟創作人學編曲。從此之後,無論是「追女仔」或發表心中所想,他都會寫歌,更會找朋友拍成MV,在網站發表。直至畢業遇上金融海嘯,到投資銀行應徵石沉大海,他燃起了全職做音樂的夢。
看見兒子選上這條歧路,沛澄的母親萬分憂慮,一面跟兒子講道理,一面交託舊朋友韋然照顧,母子二人有君子協訂,兩年時間若仍然是成績了了,就要放下結他找工作,經過一年載浮載沉,想不到製作了《小明上廣州》卻「一炮而紅」。
收簡譜忍不住笑 當做練習曲
從韋然處收到《小明上廣州》簡譜時,何沛澄也忍不住笑了,但既然是工作的一部分,他亦要令《小》make sense(變得合理),「就把它當做練習曲」。何沛澄說,韋然寫的一段rap(繞舌讀白),其實並無指明節拍,只是一段文字,他要重新普上拍子,至於李家仁的「rap功」又如何?何沛澄爆出了一個小秘密,「他錄音時其實也是讀出來,我要逐個字再跟拍子做剪接,才做到現在的效果」。雖然李家仁的rap要後期加工,但何沛澄和韋然都讚「他唱出了廣東話的味道」。何沛澄說,當時只預期李家仁只會在無綫節目《都市閒情》唱一次就算,想不到後來成為了大熱歌曲。
「笑完我哋 請支持本地音樂」
面對傳媒和公眾把自己的作品當成笑話,難受嗎?沛澄認同,《小》其實頗為「騎呢」,「唔難受,我覺得《小明上廣州》係cult……有人笑,但有人讚編曲、有人讚好聽,甚至想買隻碟」。有主持人在電台節目挖苦他,他以電郵回覆﹕「笑完我哋,請支持本地音樂。」主持人看到他的誠意,播了《小明上廣州》和《小明去拜年》(此曲並非何沛澄製作)後,都播放了他的另一首作品《蔓延》,何沛澄的歌曲首次在大氣電波播放。
面對一個只能容許《小明上廣州》爆紅的香港市場,還要繼續做音樂嗎?「希望三數年再出一隻碟,不一定要做明星,但會為音樂做到老。」是的,他還要為李醫生製作下一首《小明上東莞》。
明報記者 彭美芳 羅永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