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增長真實 科技股追落後長青網文章

2011年01月2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1月24日 05:59
2011年01月24日 05:59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在2009年5月,全球數碼資料約為500艾字節(exabytes)(資訊計量單位,通常在標示網路硬碟總容量,或具有大容量的儲存媒介之儲存容量時使用)。英特爾(INTC)於2011年1月13日宣布業績之後的分析員電話會議上指出,2010年的互聯網交通量是245艾字節,即是說2010年一年的互聯網交通量幾等於人類以往數碼資料的總和!

維基百科說在未來5年,估計有10億新互聯網用戶,有150億新網路裝置,如電腦、平板電腦、智能電視等,數據資料會增至1000艾字節。根據思科視覺網絡指數(Cisco Visual Networking Index)預計,互聯網交通量在2008至2013年間會以每年複式131%增長。這些數字是估計,重點不在具體數目,而是方向。

互聯網交通量料持續增長

YouTube、Facebook及Groupon(後兩者都是拜我的小兒子介紹而認識)已是街知巷聞,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發光二極體 (Light-Emitting Diode簡稱LED)及有機發光半導體(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簡稱OLED)的產品尚是有型可見,長期演進技術(Long term evolution簡稱LTE)、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Fibre Channel over Ethernet簡稱FCoE 、硬件虛擬化 (virtualization)、第四代流動電話(4G)、有機金屬化學氣相沉積法(Metalorganic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簡稱MOCVD)、會談邊界控制器(Session border controllers)、控制器區域網路 (Controller Area Network, 簡稱 CAN)收發器等東西又是更進一步的網絡世界。

弄不懂這些名字的完整內涵不要緊,只要你明白現今科技發展和網絡世界真是一日千里,2000年科網股熱潮時尚未有流行在網上看映像以至看整套電影,沒有以流動電話電腦隨處以Wifi、「火箭」上網的方便,這些變化不是憑空掉下來的,而是需要大量寬頻,無數科技軟硬件配合的產品。2000年科網股熱潮時的一個術語是供應製造需求(Supply creates demand),當時好像異端邪說,現在看來倒是有其道理,只是一些先行者已無緣享受成果而已。

在個人的投資思維中,我認為什麼事都是可能的。這句說話很簡單,但知易行難,試想金融海嘯初起,多少人想到資產價格在數周之內跌去數年的升幅?金融海嘯之後,多少人相信資產價格這麼快復原呢?我很相信只有一個開放的胸懷才能想像到一些似乎不可能的事物,然後按着這個方向來作投資部署。投資講求時勢的配合,看對了大勢,太早入市以至太遲離場俱會飲恨而終——輸錢的教訓使我深深明白這個道理,但看不到又或看錯大勢卻是一定不會有好結果的。

在2000年科網股熱潮/泡沫爆破後,市場悲觀氣氛濃厚,我曾對朋友說大指數有機會重返高位,包括下跌83%的納斯達克100指數,問題是「時間」。結果標普500、中價股、細價股、運輸股、公用股、銀行股等大指數全都破了新高,唯有納斯達克100指數雖然由2002年低位反彈近200%,但距2000年高位4816點尚有100%距離。納指何時重返家鄉仍是一個時間的問題,但就方向而言卻是清楚向上的,納指100已經超越2007年高位,升至2001年3月的水平。但過去的已過去了,為何這不是頂而是尚有後着呢?

我的投資分析架構是一個五元論:基本因素(fundamental)、技術因素(technical)、歷史因素(historical)、盤路結構(positional)和格局分析(contextual)。按着這個架構說:

潛水科技股有望翻生

基本因素方面,界別周期比宏觀增長數字重要,科技發展正處在新產品周期,因此盈利增長方興未艾。可是,除了一些飛升的動力科技股之外,不少科技股近年的盈利增長及營業收入都是與年俱增,但股價卻未曾回到年前高位。

技術因素方面,科技股是強勢股,短線是超買,但長線圖卻是一底高於一底,剛升破阻力,而升勢更由領導股擴散出去。

歷史因素方面,歷史不會自我重複,但人會令歷史重複,久盛必衰,久衰必盛,一些科技股沉寂近10年,這是大周期的循環好日子;另一個歷史教訓就是市場最喜歡使大多數人失望,現在主流看法是股市上升5%至10%及下跌,卻沒有看到劫後餘生界別狂升的預料。同時,今年是美國總統周期第3年,通常利好股市。

盤路結構方面,機構性投資者的科技股持量不算高,散戶的亦未見踴躍,對冲基金的期貨倉雖是長納指,但不算高,而且這基本上是因為看好大價動力科技股的原因,而非普遍看好科技股。傳媒及市場焦點多放在商品資源股及新興市場,這使科技股相對被忽視了;傳媒常常報道黃金表現,黃金交易所掛牌基金(GLD)一年回報20.4%,2011年至今表現跌5.4%,知否納指一年回報23.5%,2011年至今表現升2.2%。

格局分析方面,我看2011年是追求增長的一年,這有兩個意思:

互相追貨 愈升愈多人買

一是經濟大局喘定(信貸危機已過,經濟有復蘇迹象,奧巴馬政府由左傾民粹主義被迫回較中間路線),企業較能放膽投資追求盈利增長,而企業又正是經濟三大部分(政府/消費者/企業)中最為財政健康的部分,有足夠能力作新投資,而企業投資多是資本性開支,科技公司最能受惠,美政府的新折舊優惠是另一有利因素。

二是投資者追求投資回報增長,科技股是能承大錢,有真增長,及低於歷史平均數的界別,市場盤路又未側重,只要股價出現突破,很容易便出現互相追貨,愈升愈多人買的情况。

本文說的是中期大勢,上周美科技股出現沽售,我在1月19日的網上專欄已說大手沽貨。財經市場波動大,買入持有,看着股價跌20%至40%是難受的,入市最好是兩個長短並用——長短線加有長倉有空倉。

李順威

shunwailee@hotmail.com

《每日觀點》見http://www.mpfinance.com/lee.ht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