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要數華叔的戰友,相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會選張文光。畢業後當教師至今,張文光先後加入教協、支聯會及民主黨,人生軌迹可以說是沿着「師父」司徒華的足印前行。二人有着無數的共通點,魯迅更是二人的至愛,華叔當年就是以魯迅小說《傷逝》名句「人必須生活着,愛才有所附麗」招攬了張文光加入教育界,改變其一生。「如果不是這句話,我不會做教師,不會加入教協,不會加入支聯會、民主黨,不會做議員,更不會坐在這裏接受你訪問。」張文光說。
《傷逝》講述「五四」年代一對青年男女,在新思潮鼓舞下大膽反抗舊社會相戀同居,但是打擊很快襲來,主人公涓生失業,生活陷入困境,情感也隨之破滅,悲劇收場。書中點睛一句「人必須生活着,愛才有所附麗」,意即人要有起碼的生活,愛才能夠彰顯。
「人必須生活着 愛才有所附麗」
張文光亦曾經歷過涓生的浪漫與困頓,幸而得華叔「點醒」,避過同一結局,「大學畢業後,就組織窮人爭取權益,沒有搵工做,當時的生活很清貧,與女友即現在的太太住在大埔天台石屋,生活費靠女友代課,有次女友出糧的錢本來要交租,怎知她有個同學無錢交學費,就把支票給了同學。我們沒錢交租,包租婆又住在樓下,怕被逮着,整晚不敢回家……」出身小康的張文光,父親做生意,「從沒有捱過窮」,但他當時認為畢業就不應再依賴家人,決定離家自立。
稱司徒華「校長」習慣不改
華叔因金禧事件認識張文光,欣賞他為弱勢發聲,華叔後來更問他願不願意到其小學任教,張文光自此一手執教鞭,一腳踏進政治圈。
談起當年任教的點滴,張文光難改習慣,仍稱華叔為「校長」。「他是一個平民校長,深知民間疾苦,他對學生的要求很簡單,『勤勤懇懇,老老實實』八個字。」他說,當年班中有一個學生的雙親都是瞎子,在尖沙嘴碼頭賣唱維生,那個學生會趁父母不為意時幫人「開車門」討錢,有一次華叔碰見他們,怕對方感羞愧就裝作沒看見,直接走上巴士,學生亦以為未被發現,更主動追上前揮手大喊「校長,校長」。華叔回到學校後,即叮囑張文光好好教導這個學生,更每天放學親自接見,了解學習情况,學生最後亦達到華叔要求,做個勤懇老實人,現於觀塘開了間咖啡店。
又有一次,一個「百厭」學生衝到華叔面前罵他「四眼佬」,大喊完就走,華叔着人找出這個學生,但並不是責備,反而循循善誘:「我因為細個時沒有愛護眼睛,變成四眼佬,所以你要好好愛護眼睛。」
對華叔感情生活一無所知
張文光說,華叔過去不時耳提面命,叫他忠於另一半,不可亂搞男女關係,不過生前卻甚少提及自己的感情生活,「直至看到有關黃老師的報道,才知道他為何時時提醒我們要用情專一。」可見即使是這名入室弟子,對華叔的感情生活亦是一無所知。
明報記者 陳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