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第41屆世界經濟論壇年會昨在瑞士達沃斯開幕,本屆年會聚焦四大議題,包括因應新形勢而探尋新國際規範,釐訂包容性經濟增長政策、為20國集團(G20)行動計劃提供支援,以及建立全球風險應對機制。隨着復蘇逐步上軌道,會前公布的全球調查顯示,大型企業總裁對全球經濟的信心重回金融海嘯前水平,並把中國視為未來全球經濟增長的關鍵所在。
普華永道訪問了1201名世界大型企業的總裁(CEO),48%受訪者表示,對未來12個月的經濟增長「非常有信心」,遠高於去年的31%。普華永道主席Dennis M. Nally說,CEO們已走出「捱過經濟衰退的碉堡思維模式」,看到全球經濟形勢好轉和消費者需求增長帶來新發展機遇。
39%視中國最重要經濟體
調查顯示,化工、汽車與製造業總裁均表示計劃增加職位,娛樂與傳媒業亦對招聘前景樂觀,中東、亞太區與非洲的CEO對就業前景尤其看好。中國被視為未來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39%受訪CEO把中國視為對未來經濟增長最重要的經濟體,21%認為美國最重要,另有19%和18%受訪者分別視巴西和印度為最重要經濟體。
在世界經濟論壇上,復蘇亦成為首日談論焦點。「末日博士」魯比尼(Nouriel Roubini)在一場談論會上警告,歐元區遲遲不退的債務危機是對全球經濟的主要威脅,但新興市場持續帶領增長,令整體風險獲得平衡。
魯比尼認同市場對歐債問題的憂慮近日緩和,但強調歐盟仍未能對症下藥,根治引發債務危機的核心問題。歐洲金融穩定機構周二發債50億歐元為救助愛爾蘭融資,受惠於亞洲強勁需求,超額認購近9倍,其中日本政府兌現承諾,購買了此次發行債券的20%。
魯比尼﹕歐債成最大威脅
魯比尼指出,全球經濟風險可用水杯「半滿」與「半空」兩個角度理解,歐元區問題與美國高失業率及地方財政赤字都屬「半空」風險,食物與商品通脹對新興國家的潛在衝擊亦令人憂慮。但新興市場增長速度加快,雙底衰退風險消退,則是「半滿」利好因素。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顧問、中國人民銀行前副行長朱民在同一場合表示,美國刺激經濟措施集中於推動美國需求,可能令全球重回由美國作為「世界消費者」的老路,削弱中國等由出口主導轉為增加內需的經濟轉型努力。
今界世界經濟論壇年會有逾1400名球知名企業管理層、30多名政府首腦及近300名國際組織或非政組織領袖出席。世界經濟論壇(WEF)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是以研究和探討世界經濟問題、促進國際經濟合作與交流為宗旨的非官方國際機構。因應金融海嘯暴露的問題,WEF計劃今年啟用一個全球網絡,使各國決策當局與企業主管能就潛在風險分享資訊。
撰文:郭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