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突尼斯「茉莉革命」成功、黎巴嫩政府倒台,加上埃及等反政府浪潮不斷發酵,突顯美國在中東影響力捉襟見肘。分析指出,美國政府正憂慮埃及以至中東局勢失控,卻苦於怎樣以適當姿態介入,既不能公然力挺埃及鎮壓平民,又擔心穆巴拉克倒台恐令伊斯蘭極端勢力掌權,損害美國利益。
不能鎮壓不能放任陷兩難
美國總統奧巴馬上台兩年來,在聲援中東盟友與推動政改之間,多次進退失據。埃及問題正是典型的兩難局面,美國30多年來在埃及投入280億美元援助,扶助穆巴拉克獨裁政權作為美國推動以巴和平的推手,抗衡伊朗在中東的影響力。當埃及最初爆發示威時,國務卿希拉里低調處理,甚至幫穆巴拉克解話,指埃及政府正「尋求回應」民眾訴求。奧巴馬在國情咨文中,僅表示「與突尼斯民眾同一陣線」,沒有談及當天在埃及發生的示威。至周三,美國對埃及語氣逐步升溫,明確要求埃及「實踐政經及社會改革」,但仍避免激怒穆巴拉克。
美專家﹕埃及勢鎮壓
美國前中東外交官米勒(Aaron Miller)指出,突尼斯在阿拉伯地位相對次要,但埃及卻是美國的中東政策支柱。美國政治專家普遍認為,穆巴拉克不會下台,在重要關頭他的軍隊將採取強硬手段應對,避免突尼斯的「茉莉革命」重演。但華府消息人士指出,美國應制定應變方案,以防最惡劣的情况發生:埃及軍方血腥鎮壓和平示威,穆巴拉克權位不保,令穆斯林兄弟會等回教勢力掌權,甚至與伊朗結盟。
當地反政府浪潮,正揭示美國不能只顧與政府打交道,忽略民間訴求。但美國在埃及以至阿拉伯民間影響力輕微,自美國出兵伊拉克後,當地民間的反美情緒一直高漲。華盛頓的近東政策學院分析員馬科夫斯基(David Makovsky)說:「美國在中東陷入煩惱時刻,困難之處在於尋找適當的立足點。」
金融時報/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