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國內地微博昨日將「埃及」和「開羅」設為敏感詞,不准網民搜尋,除新浪外,騰訊、網易、搜狐等大型微博網站同樣禁止搜尋「埃及」。不過,網民仍可發布埃及騷亂的照片、短片和最新消息,不少人見到坦克、裝甲車入城的情景而聯想到1989年「六四事件」,有關評論亦沒有被刪除。至於內地最大搜尋器「百度」仍能搜尋相關資訊。
本報記者昨日登入新浪微博網站嘗試搜尋「埃及」,結果出現「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搜索結果未予顯示」的字樣,但如果只搜尋「埃」字或者以「埃 開」作為關鍵字,就一樣可以搜到有關埃及的信息。有網民更建立「埃及暴亂直播」帳戶發布最新照片,連官方的「新浪視頻」也轉發內地電視台有關埃及的新聞片段。
「很熟悉的場景啊」
有網民留言稱:「坦克開進廣場,很熟悉的場景啊」,暗指「六四」事件,有人轉發埃及民眾親吻警察、軍隊拒絕鎮壓示威者的照片,則引來大量評論稱「軍隊拒絕開槍讓誰臉紅?」「這種情形讓某些人膽寒啊!」等等。
也有網民調侃,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兩大名校「打架打到國外去了」,因為北京大學於1999年授予埃及總統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榮譽博士,而反對派、國際原子能機構前總幹事巴拉迪(Mohamed ElBaradei)則在2006年獲清華大學授予榮譽博士。「中南海的清華學生和北大學生表示情緒穩定」,暗指清華畢業的國家主席胡錦濤、副主席習近平和北大畢業的副總理李克強。
內地傳媒多有報道
內地各大傳媒多以大篇幅報道埃及騷亂,深圳《晶報》及武漢《長江日報》更以頭版大相出街。官方傳媒如新華社、中央電視台等亦有報道,但報道未見詳盡。
值得一提的是,埃及和突尼斯與中國的關係均十分密切,去年12月諾貝爾和平獎頒予劉曉波時,兩國均沒有派人出席頒獎禮;總理溫家寶2009年訪問埃及時,亦將穆巴拉克稱為「中國人民熟悉的老朋友」。
自突尼斯「茉莉革命」開始,內地有知識分子開始將各國的示威事件與中國社會聯繫,認為在一定程度上有參照價值。部分人更認為中國民怨一觸即發,對可能出現暴力事件感到擔憂;也有人認為中國人缺少「血性」,做慣「順民」,未必會集體上街。
北京挺埃及維穩
上周三,中國外交部副部長翟雋在與埃及外交部亞洲事務部長助理希賈齊舉行兩國外交部第11次定期政治磋商時表示,中方支持埃方維護國家主權、社會穩定和人民團結的努力,「反對外部勢力干涉埃及內政」,並稱埃及是中國的友好國家,是中國在中東和非洲地區重要的合作伙伴。希賈齊則感謝中方支持埃及維護國家主權和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