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在大埔居住的馮女士具40多年買餸經驗,平日要精打細算照顧一家六口,日常多到大埔墟街市「格價」。雖然百物騰貴,但子女薪金和家用都沒有隨通脹增加,馮女士大嘆主婦難當,昨日吃團年飯時,三餸一湯的買菜錢與往年一樣是170多元,但菜式已由活雞改為豬腩肉,鯇魚變鯪魚,如此應付這頓一年一度的節慶飯。
活雞改豬肉 鯇魚變鯪魚
「在這樣的物價下,已經很難說想吃什麼就買什麼,要選最便宜的菜。」馮女士憶述,去年特意到街市預購買活雞做節,共花90多元,今年卻至少要逾百元,「不捨得買,改為買了70元腩肉」,炮製梅菜扣肉。她去年買了38元寓意「年年有餘」的鯇魚腩,今年則改買較便宜的鯪魚肉。擁有多年買餸經驗的她,估計昨年廿八出售新鮮蔬菜會特別貴,故一早準備以洋葱炒青瓜,取代往年的新鮮菜心。
餸菜款式可轉,但中國人最看重的「靚湯」卻不能失色,去年她買豬骨煲老火湯,成本只需30多元,今年至少漲價10元。未計米飯和醬油,馮女士兩年都是花170元左右準備團年飯,她感嘆「已經盡力」,但直言﹕「今年的款色始終比去年差一些。」
170多元3餸「已經盡力」
她又指出,偶爾會跨區到旺角、黃大仙等一些出名便宜的市區街市大量入貨,「就算扣去車費,平均都可以慳一至兩成,慳得就慳」。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