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普立茲獎名記者喬裝直擊:解放廣場喚回天安門記憶長青網文章

2011年02月0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2月02日 05:59
2011年02月02日 05:59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示威者高呼民主口號、民眾組成糾察隊維持秩序、軍民打成一片……開羅解放廣場的情景,喚起不少人對22年前天安門廣場的回憶。曾因報道中國八九民運而獲普立茲獎的《紐約時報》資深記者克里斯托夫(Nicholas Kristof),周一抵達解放廣場採訪,坦言解放廣場的輕鬆愉快氣氛,反而勾起他對六四鎮壓前天安門現場的痛苦回憶。

克里斯托夫漢名紀思道,對埃及和中國都相當熟悉。他曾在埃及開羅學阿拉伯文,1984年加入《紐約時報》後擔任亞洲特派員,曾派駐中港日本。1989年,他跟妻子伍潔芳在北京報道民運及六四,翌年獲普立茲獎。他日前喬裝成銀行家進入埃及採訪,周一抵達解放廣場,並在facebook寫下初步印象。

軍民緊密合作 如鎮壓前北京

他描述解放廣場氣氛輕鬆愉快,但卻令他憶起「軍隊鎮壓前,氣氛同樣也如此輕鬆的天安門」。他在《紐約時報》網誌中,再將解放廣場跟天安門比擬,稱大部分埃及人都向他表示,相信軍隊不會鎮壓,「我希望他們是對的,但這兒的景象卻一如1989年5月20日北京實施戒嚴後的首一兩周氣氛,當時軍民緊密合作。但中國政府隨後派發實彈下令開槍,軍隊亦在6月4日開槍。」

中國異見人士在twitter上談論埃及時,也每每以天安門民運相比擬,又把穆巴拉克喚作「穆小平」。王維林當年以身擋坦克一幕已成中國民主運動標記。維權律師滕彪在twitter上,付上埃及示威者孤身站在裝甲車前的片段,說﹕「必看!埃及的天安門運動勇士阻擋軍車!」中國官方傳媒對埃及的報道,則刻意標榜埃及的「混亂」,來跟中國現時的穩定作對比,畫面總是播着街頭焚燒的車輛,《人民日報》警告埃及「混亂」、「對誰也不好」。

內地網民喚埃總統「穆小平」

埃及的反政府示威,會否如22年前的天安門般悲劇收場,固然備受關注;但天安門又會否成為下一個解放廣場?曾在埃及居住過、現居於北京的《紐約客》記者歐逸文(Evan Osnos)認為不會。他表示,埃及社會對政府的不滿及憤怒潛伏已久,早已差不多浮面;埃及過去30年像患了僵硬症,基建、經濟及統治都沒怎麼改善。相比下,中國今天儘管問題不少,但中國現時的社會情緒正正是埃及的相反。他認為,中國一直持續迅速改變,雖然充斥着貪污及社會不公,但「中國大眾的生活迅速改善,令他們看不到有推翻建制的理由」。

記者:埃及滿怨氣與華今有別

但搞好經濟並不足以令中國政府安枕。《新聞周刊》國際版主編扎卡里亞(Fareed Zakaria)指出,埃及和突尼斯之所以爆發大示威,並不是因為經濟崩潰,反而是因為近年經濟有所起色,令民眾期望提高。歐逸文認為,雖然中國政府憑改善民眾生活穩定政權,但相信很快便會發現,要維穩亦要滿足民眾其他政治訴求。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