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烤火嗎?」這是記者在陝南山區採訪時,聽得最多的一句話。當地民風淳樸,見到記者穿著厚羽絨、戴着圍巾冷帽,總發出善意邀請。舊式村屋在地底挖1米深之土坑放炭,烘得雙腳暖暖的,實在是寒冬裏的恩物。
每年自放兩月「無薪假」
從清末至抗日戰爭期間,由於四川、湖北連年戰亂,大批民眾逃荒至陝南深山,愈深入山中愈安全,之後就在此紮根。陝西農民十分戀家,「我們不像四川人,全國瘋跑,兩三年過年都不回家」。這些在北方打工的農民,甫一「上凍」(指氣溫降至0℃以下)就回家,什麽也不做,從新曆元旦等到農曆新年過完才出去打工。在某些人眼中,這些每年自放兩個月「無薪假」的農民可算是「懶人」。
當地的扶貧官員也有此感嘆,有些山民住在深山中,靠種菜、種番薯過活,加上每月500至600元的低保(綜援),僅夠吃飽。官員說,只有催他們搬出山外,給他們職業培訓,他們才知道什麽叫「好生活」,才更努力去拼搏,最終能夠脫離貧困。
實現美好願景 有待考驗
今年才剛起步的陝南大移民,現時放眼皆是美好的願景,十年大計,將影響到下一代人。未來的資源分配和補償是否公平、官員能否廉潔自守、「被迫勤力」的農民能否真的走向富裕,還有待時間的考驗。希望記者下次再到訪時,見到的是電暖爐、太陽能熱水器,而不僅是炭火盆。
明報記者 林迎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