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是未雨綢繆,還是身不由己?繼恒大地產(3333)後,碧桂園(2007)亦加入「抽水」行列,擬發行票據集資以拓展業務。消息指出,碧桂園集資規模超過5億美元(折合39億港元),息率介乎10.5厘至11.5厘,這亦是碧桂園過去18個月以來,第4度發債集資。業界人士指出,碧桂園業務模式難向銀行借貸,要維持高增長只能透過舉債,市况逆轉或引發連鎖反應。
碧桂園表示,正計劃透過高盛、摩根大通以及德意志銀行,發行7年期優先票據,規模以及息率待定。碧桂園首席財務官(CFO)伍綺琴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票據條款視乎市場反應,所得款項有別以往,並非為債務進行再融資,而是用作補充業務擴充計劃所需的資金,包括現有以及新增房地產項目之用。她表示,預期8至10日可以完成整個發行票據程序。
CFO:資金用於擴充業務
消息指出,碧桂園是次集資的規模介乎5億至10億美元,預期息率將介乎10.5厘至11.5厘,一旦突破12.5厘的話,碧桂園有機會降低集資規模,甚至取消,因為息率過高的話有機會觸及息、稅、折舊及攤銷前盈利(EBITDA)對利息開支約3倍的限制(一般為再度發債的上限),而集資水平過高的話,亦會令到負債比率突破55%。
業界:擴張快 唯有舉債支持
究竟包括碧桂園在內的內房股為何頻頻「抽水」?有熟悉內房股運作的業界人士指出,內房股過去數年維持高速增長,不過相應的股本並未有同步擴充,要維持銷售繼續高速增長只能透過舉債,以擴大現有以及新項目的規模。他以碧桂園為例,公司業務模式以貨如輪轉、薄利多銷為主,不過部分地皮屬於近郊的地區,要成功獲取銀行放貸並不容易。
他表示,若非透過發行新股擴大股本,就只能透過舉債:「不過一旦市况逆轉或管理層做錯決定,未能做到貨如輪轉的話,舉債將難以推高銷售或盈利,屆時將會出現借唔到錢的連鎖反應。」
標普:樓市不明 發債拓業務存風險
碧桂園自2009年9月開始多次在市場發債「抽水」(見表),計及是次集資最少5億美元的話,年半以來已集資逾18億美元(約142億元)。評級機構穆迪以及標普分別給予該批7年期票據「Ba3」以及「BB-」投資評級,其中標普認為,碧桂園進取銷售目標以及大規模發債,在內地樓市不明朗的情况下存在變數。
穆迪高級副總裁蔡承業接受本報記者查詢時表示,該行早於1月初已將碧桂園的信貸評級降至「Ba3」,以反映該公司或再透過舉債支持業務高速發展,因此是次發行票據集資是意料中事,對評級不會有壓力。
(明報記者李鴻彥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