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近年一批上世紀50至60年代,曾入選中華民國足球隊(國家隊)參加國際賽事的香港足球員,發起一場集體爭取身份認同的維權抗爭,為圓一個中華民國夢。他們認為當年曾經「為國出力」,應享今日台灣國民待遇,要求簽發中華民國護照,其間雖獲時任總統馬英九協助,但「返國」路仍坎坷漫長,一眾花甲老人為搜集舊報紙證明身份頻撲。擾攘六年,去年終有十名老國腳獲發可永久在台居留的「綠簿」中華民國護照及國民身份證,除享有當地醫療福利,明年更可到台灣體驗直選總統的民主精神。不過老國腳都指根在香港,今次維權只為爭取身份認同和尊重,並非他人眼中貪圖福利搵着數。
記者:林穎嵐 林熊
攝影:麥超億
近年中國崛起,港府唱好大灣區,當大部份人都認同中國之際,這批老國腳卻為一本中華民國護照費盡心力。牽頭成立「中華民國足球元老隊」及發起爭取護照的鋼門何容興指:「我哋既然代表過中華民國出賽,點解你唔畀個身份我哋!」他稱一直以當上國腳為榮,現時元老隊有20多人。
研究本港足球歷史的理大香港專上學院講師李峻嶸指,由1954年至1971年10月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其間共有百名港將曾被中華民國隊徵召,當年台灣透過香港的中華業餘體育協會(華協)找華人足球聯會(華足聯)點兵。資深球圈人士梁守志更指:「當時有不成文規定,係中華民國先選人,剩番嘅球員先踢香港隊。」由上世紀50年代的姚卓然、何應芬、莫振華;到60年代黃文偉、張子岱及何容興,都是頂級戰將。
1960年出戰羅馬奧運
1960年羅馬奧運隊成員之一的黃文偉憶述,退役半世紀,至2012年成立中華民國足球元老隊,老國腳才重新希望獲簽發中華民國護照,翌年有20人申請,當時被要求出示資料作國腳身份佐證,何容興直言感覺不受尊重。事件驚動時任台灣總統馬英九,2016年12月元老隊獲馬英九接見,何容興稱當時向馬英九陳情,獲答應以專案辦理。
一年後,黃文偉及李炳德等十名老國腳獲批中華民國護照及國民身份證,現時何容興及陳鴻平等四位名宿的申請仍在審批中。
香港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稱,取得國民身份證及護照的元老隊成員,可享全民健保及一般長者優惠。但老國腳指他們於2015年曾獲發一本只供海外僑胞使用、並無永久居留權的「無戶籍國民」護照,每次入境最多停留半年,極不方便。由於搜集過去為中華民國隊效力的資料極困難,最後台灣當局以老國腳「對國家有特殊貢獻」,豁免他們須連續居留或居留滿一年的條件,便可申請定居及領取中華民國國民身份證。
元老隊成員陳展安指,2013及2016年時他們兩度被要求尋找證明自己國腳身份的資料,有人從書櫃衣箱搜尋賽事場刊或獎牌錦旗,有人到圖書館搜尋舊剪報。六年過去,中華民國夢終能圓,黃文偉指「起碼條氣順啲,起碼有正式身份證」。
黃文偉:無計劃居台
上世紀60年代香港球星、南華名宿黃文偉,1960年以不足17歲之齡出戰羅馬奧運,成為第二位最年輕的中華民國國腳,多次代表中華民國出戰默迪卡盃及奧運會等國際賽。今年75歲的他,97年回歸時曾欲申請成為台灣國民遭拒,去年終成功取得國民身份。對爭取護照一事,他說:「老實講,依家年紀大啦,你畀個護照我,唔通我去嗰邊住咩?」笑言無計畫移居台灣,「又要買樓,始終喺香港土生土長嘛!」從不奢求移民安老,只求一個身份認同。
黃文偉年少成名贏得神童偉之稱,是1963年中華民國兩奪默迪卡盃冠軍的成員,決賽對南韓更射入奠定勝一球。
張子岱:香港最啱我
「如果早畀我,我都會去台灣住。」花名阿香的前鋒名宿張子岱,他早年曾移民加拿大,近年回流又常去內地踢波,比較四地生活,他指還是香港最適合自己,但承認台灣醫療是最大好處,不必如香港般長時間輪候。回首國腳生涯,他指「我哋去攞,因為我哋真係為台灣出過一身力」。
月底滿78歲的張子岱出身足球世家,父親張金海及弟弟張子慧都是名將,他個人最威水是1960年加盟英國甲組球會黑池,是首位踢英國頂級聯賽球隊的香港及華人球員,更與英國名將馬菲士做隊友。可是發展不如意,兩年後回港。1968年與弟弟子慧再外闖北美球壇亦失意回港。
何容興:我心繫台灣
「我哋既然代表過中華民國,點解你唔畀戶籍我哋?」發起爭取中華民國護照維權行動的,是一代鋼門何容興,70歲的他是西貢原居民,1967年至71年入選中華民國青年軍,其後晉身大國腳。四年國腳生涯,最難忘海外作賽時獲華僑送贈食物熱情招待,感覺無比尊重。自稱「心繫台灣,身在香港」的他,對近年香港政治氣氛感不安,「如果乜都唔理,好似今年個吉祥物咁,做個港豬呢,其實冇乜所謂」。
何容興花名高佬興,以救12碼成名贏得「救12碼王」美譽,亦因救12碼重創,最經典是1971年於默迪卡盃對馬來西亞的比賽中,三分鐘連救兩個12碼。
李炳德:冇諗攞福利
「我冇諗過要攞台灣福利!」75歲李炳德已領取有居留權中華民國護照,性格低調的他是已故中國球王李惠堂第六子,他說父子年齡相差38年,童年少見父親,笑言「我啲球技唔係老竇親傳,可能係遺傳」,已故父親及二哥李育德踢前鋒,他踢後衞,中學畢業後在花旗銀行找到工作,公餘踢波,效力星島四年後退出球壇,全身投入銀行工作。
他指家還是在香港,「住咗70年,所有嘢習慣晒」。身為球王之子,他認為「老竇係球王梗係好威啦,但係所有人介紹我嗰陣,都話呢個係球王個仔,就變咗冇咗自己身份」。一張父子合照都沒有,但跟父親去飲茶、遊船河的往事已深印腦海。
陳鴻平:求醫或赴台
「如果真係有乜冬瓜豆腐,就去嗰邊求醫」。花名嚤囉平的陳鴻平,仍未獲發可永久居留的中華民國護照,2011年踢元老盃時,他曾心臟病發險死,康復後繼續馳騁球場。他指當年申請護照「都係趁墟,攞多個護照冇所謂,但根喺香港」,強調不會移民台灣,但留意到台灣醫療勝香港,不必長時間輪候,若有需要會到當地求醫。
陳鴻平讀書時代已在學界成名,18歲加盟南華預備組,其後與張子慧一同入選中華民國青年軍展開國腳生涯。陳鴻平腳法秀麗,傳送獨到,與同期的黃文偉是好友,多次一起入選中華民國隊出外征戰。
香港盛產國腳的年代
曾入選中華民國足球隊的香港足球員發起爭取身份認同維權運動,令公眾重溫香港曾盛產國腳的往事。理大香港專上學院講師李峻嶸分析,1949年中共建政後,國民黨政府借參加國際體育比賽爭取國際舞台曝光,但足球在台灣不流行,於是越洋來香港挑選國腳,造就港人當國腳的特殊身份。
他補充,1954及1958年兩奪亞運會金牌,兩屆賽事決賽都是力克南韓奪標,「場上11人都係香港甲級球隊球員」。1960年,中華民國隊曾晉身羅馬奧運會,其後分別於1963及1965年兩奪在馬來西亞舉辦的默迪卡盃,顯示當年港足達亞洲一線水平。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記者:林穎嵐 林熊
攝影:麥超億
近年中國崛起,港府唱好大灣區,當大部份人都認同中國之際,這批老國腳卻為一本中華民國護照費盡心力。牽頭成立「中華民國足球元老隊」及發起爭取護照的鋼門何容興指:「我哋既然代表過中華民國出賽,點解你唔畀個身份我哋!」他稱一直以當上國腳為榮,現時元老隊有20多人。
研究本港足球歷史的理大香港專上學院講師李峻嶸指,由1954年至1971年10月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其間共有百名港將曾被中華民國隊徵召,當年台灣透過香港的中華業餘體育協會(華協)找華人足球聯會(華足聯)點兵。資深球圈人士梁守志更指:「當時有不成文規定,係中華民國先選人,剩番嘅球員先踢香港隊。」由上世紀50年代的姚卓然、何應芬、莫振華;到60年代黃文偉、張子岱及何容興,都是頂級戰將。
1960年出戰羅馬奧運
1960年羅馬奧運隊成員之一的黃文偉憶述,退役半世紀,至2012年成立中華民國足球元老隊,老國腳才重新希望獲簽發中華民國護照,翌年有20人申請,當時被要求出示資料作國腳身份佐證,何容興直言感覺不受尊重。事件驚動時任台灣總統馬英九,2016年12月元老隊獲馬英九接見,何容興稱當時向馬英九陳情,獲答應以專案辦理。
一年後,黃文偉及李炳德等十名老國腳獲批中華民國護照及國民身份證,現時何容興及陳鴻平等四位名宿的申請仍在審批中。
香港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稱,取得國民身份證及護照的元老隊成員,可享全民健保及一般長者優惠。但老國腳指他們於2015年曾獲發一本只供海外僑胞使用、並無永久居留權的「無戶籍國民」護照,每次入境最多停留半年,極不方便。由於搜集過去為中華民國隊效力的資料極困難,最後台灣當局以老國腳「對國家有特殊貢獻」,豁免他們須連續居留或居留滿一年的條件,便可申請定居及領取中華民國國民身份證。
元老隊成員陳展安指,2013及2016年時他們兩度被要求尋找證明自己國腳身份的資料,有人從書櫃衣箱搜尋賽事場刊或獎牌錦旗,有人到圖書館搜尋舊剪報。六年過去,中華民國夢終能圓,黃文偉指「起碼條氣順啲,起碼有正式身份證」。
黃文偉:無計劃居台
上世紀60年代香港球星、南華名宿黃文偉,1960年以不足17歲之齡出戰羅馬奧運,成為第二位最年輕的中華民國國腳,多次代表中華民國出戰默迪卡盃及奧運會等國際賽。今年75歲的他,97年回歸時曾欲申請成為台灣國民遭拒,去年終成功取得國民身份。對爭取護照一事,他說:「老實講,依家年紀大啦,你畀個護照我,唔通我去嗰邊住咩?」笑言無計畫移居台灣,「又要買樓,始終喺香港土生土長嘛!」從不奢求移民安老,只求一個身份認同。
黃文偉年少成名贏得神童偉之稱,是1963年中華民國兩奪默迪卡盃冠軍的成員,決賽對南韓更射入奠定勝一球。
張子岱:香港最啱我
「如果早畀我,我都會去台灣住。」花名阿香的前鋒名宿張子岱,他早年曾移民加拿大,近年回流又常去內地踢波,比較四地生活,他指還是香港最適合自己,但承認台灣醫療是最大好處,不必如香港般長時間輪候。回首國腳生涯,他指「我哋去攞,因為我哋真係為台灣出過一身力」。
月底滿78歲的張子岱出身足球世家,父親張金海及弟弟張子慧都是名將,他個人最威水是1960年加盟英國甲組球會黑池,是首位踢英國頂級聯賽球隊的香港及華人球員,更與英國名將馬菲士做隊友。可是發展不如意,兩年後回港。1968年與弟弟子慧再外闖北美球壇亦失意回港。
何容興:我心繫台灣
「我哋既然代表過中華民國,點解你唔畀戶籍我哋?」發起爭取中華民國護照維權行動的,是一代鋼門何容興,70歲的他是西貢原居民,1967年至71年入選中華民國青年軍,其後晉身大國腳。四年國腳生涯,最難忘海外作賽時獲華僑送贈食物熱情招待,感覺無比尊重。自稱「心繫台灣,身在香港」的他,對近年香港政治氣氛感不安,「如果乜都唔理,好似今年個吉祥物咁,做個港豬呢,其實冇乜所謂」。
何容興花名高佬興,以救12碼成名贏得「救12碼王」美譽,亦因救12碼重創,最經典是1971年於默迪卡盃對馬來西亞的比賽中,三分鐘連救兩個12碼。
李炳德:冇諗攞福利
「我冇諗過要攞台灣福利!」75歲李炳德已領取有居留權中華民國護照,性格低調的他是已故中國球王李惠堂第六子,他說父子年齡相差38年,童年少見父親,笑言「我啲球技唔係老竇親傳,可能係遺傳」,已故父親及二哥李育德踢前鋒,他踢後衞,中學畢業後在花旗銀行找到工作,公餘踢波,效力星島四年後退出球壇,全身投入銀行工作。
他指家還是在香港,「住咗70年,所有嘢習慣晒」。身為球王之子,他認為「老竇係球王梗係好威啦,但係所有人介紹我嗰陣,都話呢個係球王個仔,就變咗冇咗自己身份」。一張父子合照都沒有,但跟父親去飲茶、遊船河的往事已深印腦海。
陳鴻平:求醫或赴台
「如果真係有乜冬瓜豆腐,就去嗰邊求醫」。花名嚤囉平的陳鴻平,仍未獲發可永久居留的中華民國護照,2011年踢元老盃時,他曾心臟病發險死,康復後繼續馳騁球場。他指當年申請護照「都係趁墟,攞多個護照冇所謂,但根喺香港」,強調不會移民台灣,但留意到台灣醫療勝香港,不必長時間輪候,若有需要會到當地求醫。
陳鴻平讀書時代已在學界成名,18歲加盟南華預備組,其後與張子慧一同入選中華民國青年軍展開國腳生涯。陳鴻平腳法秀麗,傳送獨到,與同期的黃文偉是好友,多次一起入選中華民國隊出外征戰。
香港盛產國腳的年代
曾入選中華民國足球隊的香港足球員發起爭取身份認同維權運動,令公眾重溫香港曾盛產國腳的往事。理大香港專上學院講師李峻嶸分析,1949年中共建政後,國民黨政府借參加國際體育比賽爭取國際舞台曝光,但足球在台灣不流行,於是越洋來香港挑選國腳,造就港人當國腳的特殊身份。
他補充,1954及1958年兩奪亞運會金牌,兩屆賽事決賽都是力克南韓奪標,「場上11人都係香港甲級球隊球員」。1960年,中華民國隊曾晉身羅馬奧運會,其後分別於1963及1965年兩奪在馬來西亞舉辦的默迪卡盃,顯示當年港足達亞洲一線水平。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