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港大證1.2億年前雛鳥化石有毛有翼長青網文章

2019年03月2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9年03月22日 14:35
2019年03月22日 14: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在1.2億年前某天,一隻雛鳥破殼而出不久便夭折。這個歷史長河中微不足道的小生命,為破解遠古鳥類生態之謎提供鑰匙。香港大學的學者聯同外地的研究人員利用激光造影技術,在這隻體積只有約3厘米長的雛鳥化石上找到羽毛痕迹,從而證實這種現代鳥類的祖先,一出生便已「有毛有翼」,毋須靠父母餵養,可以自行走動避開獵食者。
這隻已變成化石的雛鳥名為反鳥類(Enantiornithine),是生存於6,500萬至2.5億年前白堊紀的鳥類,為現代鳥類祖先,因其肩胛骨及鳥喙骨接合與現代鳥相反而得名。
化石於去年初在西班牙Los Hoyas化石地層發現,只有約3厘米長,是迄今發現最細小的白堊紀鳥類化石。研究人員估計,雛鳥生於1.2億年前,剛出生便死亡。由於只餘骸骨,對雛鳥的生態有不同推斷。
反鳥類幼兒出生可走動
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助理教授文嘉棋與美國科學促進會Thomas G Kaye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利用他們研發的激光造影技術,在雛鳥化石中找到新發現,破解了該雛鳥生活習性之謎,研究結果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發表。
港大在新聞公佈中指出,研究突破的關鍵是羽毛,因為初生鳥類生態分為兩種模式,一種是「早熟」,如雞和鴨在出生幾小時後就能自行活動,另一種是「晚熟」,如鴿和鷹出生後需留在巢內由父母照顧。當中最主要分別是「早熟」鳥類出生時身上已有絨毛,讓牠們不需在母親幫助下保暖和走動。
新聞公佈表示,過去的研究曾用紫外光和同步輻射光等檢驗雛鳥化石,都未能發現到羽毛。文嘉棋等人的團隊利用高強度激光造影技術,讓化石中微小的化學差異發出不同顏色的螢光。結果在骸骨周圍出現啡色的羽毛化學痕迹,分散於頸和翼,部份更顯出羽毛的輪廓,而左邊翼更有一條特別長的羽毛,顯示這雛鳥在出生時已長有幫助飛行的飛羽。
研究成果證實,一些史前鳥類採取早熟的生育策略,在恐龍橫行時期,反鳥類的幼兒出生時已有羽毛。牠們不需母親幫助可自行保暖,能跟隨父母或自行活動,避開四周的危機。
■記者麥志榮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