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壯保育聲勢 舊物古蹟專頁湧現長青網文章

2019年03月2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9年03月25日 07:35
2019年03月25日 07: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舊物、舊建築專頁如雨後春筍在社交網站流傳,霓虹招牌、舊建築、廢墟,各有擁躉。全民保育行動發起人袁智仁表示,政府在保育古物上欠缺政策,「廢墟友」正好協助記錄和保存珍貴舊物,透過展示照片,更可壯大民間保育的聲音。
潮流戀舊,舊物古蹟專頁乘勢而起,動輒有上千甚至過萬讚好。袁智仁說本土思潮崛起,港人珍重本地歷史,不少人對城市的古物和古建築的歷史產生興趣,加上廢墟近年成為不少攝影人的攝影題材,舊物舊建築專頁更趨細緻化,「連招牌都有細分,有霓虹、北魏體、李漢字體,如果唔話畀人知,主流(社會)唔會知道」。
盡力拯救古物
現時公眾對古物古蹟的認知依賴古諮會,但近年山頂拆了不少大宅,例如盧吉道28號的三級歷史建築大宅,幸有廢墟人以照片記錄,可供日後考究;一級歷史建築瑪利諾神父宿舍亦被業主申請拆卸,同樣因有人拍攝了內部照片,引起民間保育訴求,壯大民間力量。
他形容「廢墟友」已站到「保育最前線」,部份人初時只是攝影記錄,後來越做越專業,成為會翻查舊檔案的考究者。廢墟探索者在拯救古物上亦有貢獻,「雖然喺廢墟應否攞走嘢有爭議,但如要拆,攞走好過去堆填區」。
廢墟攝影的興趣發揮了文物記錄作用,政府角色卻欠奉,袁智仁認為,現時古物及古蹟條例的「古物」部份只屬「裝飾」,古諮會不會為古物評級,政府或M+博物館亦不會收藏舊霓虹招牌,目前只靠民間人士保留。他認為政府應先就本港的舊物研究,並在法例上便利文化遺產的保育,亦可推動文化旅遊。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