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簇新背面的殘舊,繁華底下的頹敗,散發出另類魅力。城市探險者被殘舊美迷住心竅,探訪隱藏在香港的各處廢墟舊廈。每一個地方都有其故事,每件舊物都有溫度,他們決定用鏡頭和文字,紀錄每一個細微而被忽視的歷史小片段。推土機隆隆作響,工程車絡繹不絕,他們說,要跟時間競賽,在舊建築塌下前,趕緊用鏡頭記錄舊城獨有的歷史和美。縱使一次探險記錄下來的只是歷史的一小塊,卻可以拼湊出被官式忽略的民間歷史故事。
記者:曾偉龍 攝影:黎樹雄
屯門某荒廢校舍門前,兩位廢墟探索者何承恩和李嘉豪彎身避開塌下的樹幹,嘗試推開漆上綠油的鐵閘,「鎖咗喎」,他們用力拉扯新焊在門閘上的鐵枝,「佢焊死咗」。不得其門而入,城市探險的困難,在探險開始前已經出現。
李嘉豪說,明明數個月前才來過,當時尚可推門而入,不知何故,業主改變了態度。兩位24歲的城市探險者對「食白果」雖感失望,但馬上便提出「Plan B」,到步程可及的一家廢置祠堂。決定了便啟步,李嘉豪笑說,曾試過一天撲空四次,無法進入也是城市探險的一部份。
每周數次城市探險之旅
李嘉豪現職是攝影師,曾任記者,參與城市探險約三年多,讀書時在網上看到現時拍檔何承恩探訪廢墟的照片,心生興趣,故主動聯絡何,兩人一拍即合,並於2015年在facebook開設「空城記」專頁,每星期出動幾次,展開城市探險奇幻之旅。
他們把廢墟遊歷上載,介紹不同廢墟及其中故事,有片場、廢校、舊樓、棄置廠房。廢棄祠堂也是其一,對於他們來說,廢墟是流動的,一地之面貌會隨時間而改變,故地重臨亦會有新發現。事隔15個月重臨,何承恩已感受到颱風山竹對廢墟的破壞,指着祠堂天花的破洞說,洞好像大了,中庭也有塌樹。
有七年城市探險經驗的何承恩說,探險的第一步,是先把地方走一遍,把特別的地方都拍攝下來,然後再慢慢仔細觀察發掘。「我通常會搵番同一個角度,影番相做對比」,城市探索者永遠無法預測舊建築和廢墟的變化,即使是平淡無奇的一張相片,也會見證歷史的流逝。
數年來幾乎走遍香港的主要廢墟,李嘉豪說最深刻之一還是要數某個將發展成私人住宅的片場,簡直是一部活生生的香港影史,每次到訪都有新發現,有不同舊電影的海報、母帶和場景,包括電影《賭城大亨II之至尊無敵》和《倫文敘與沙三少》的海報,也有《見習黑玫瑰》的配音手稿。李嘉豪說,片場曱甴多得驚人,亦有各款攝錄和放映電影的器材,他更找到樂易玲於1984年的工作證。雖然先後到訪六、七次,李嘉豪仍嘆去不夠,未能將片場完整記錄下來,如今片場拆卸,此情已然成追憶,只有照片能作見證。
探險豈能不訪險境,礦場正是香港城市探險的一個勝地。為一睹礦洞內的隧道、運礦車和辦公室等古物,李嘉豪與五、六名友人組團訪探。事前準備工夫絕不可以馬虎,除要閱讀別人寫的心得,亦要熟讀地圖,規劃好路線,因應行程時間,決定稍歇休息的地點,以及不可以停留的地方。
必備手套口罩電筒蚊怕水
裝備方面,除了基本的食物、食水外,被稱為「廢墟四寶」的手套、口罩、電筒和蚊怕水亦不可少。礦洞地形狹窄且黑暗,探險者必須佩戴頭盔和頭燈,更重要的是,礦洞內與世隔絕,不能接受手機訊號,故必須向外界朋友交代出洞的時間,如屆時未能聯絡便要尋求協助。
礦洞內,沒有怡人風光,只有舊日歷史痕迹,有些地方更水浸肚皮,李嘉豪形容是「冒生命危險」。經過十小時的探索,出洞時渾身泥迹,筋疲力竭。是否值得?李嘉豪說,探險就是要去別人不去的地方,發掘未被發現的東西,辛苦也是值得。
廢墟總有股抹不走的頹唐,何承恩更欣賞細部滲出的雅趣。他平日有時間時會遊走九龍城、灣仔等舊區,在社區裏、舊唐樓間搜索顯而易見卻又易受忽略的社區老風景。他又愛發掘唐樓的舊招牌、舊海圖,街邊的舊路牌、舊告示,若不及時記下,某一天便會消逝。
每位攝影師都有不同喜愛的題材,何承恩偏愛舊包裝,廢墟總有一種時光倒流的錯覺,老牌子的舊包裝特別有這股逆轉時間的魔力。何承恩也說不出喜歡的原因,總之就是喜歡。他說,從一個包裝,彷彿可以看見公司發展的過程,見過舊的超市膠包、汽水罐、快餐店食品盒。李嘉豪亦插嘴,說他們發現了珠江橋牌的鮮牛奶樽,打破了他們對牌子的既定印象,在醬油以外,竟然還出品過牛奶。被問到喜歡哪個包裝時,何承恩卻笑說是餅乾的包裝,「見到包餅乾,20年嚟都冇變」,會心一笑,世界變了,時代變了,不變的只有那包不知道用了多少防腐劑的餅乾嗎?
曾到切爾諾貝爾「朝聖」
身為城市探險者,腳步當然不止於小小香港。何承恩探訪過切爾諾貝爾「朝聖」,也去過保加利亞探索共產黨總部,過足了廢墟癮。但城市探險者的根還在我城,「空城記」的簡介寫着「作為我城一分子,有義務為這些未經政府污染的『歷史檔案館』紀錄,讓空城的故事得以保存下去」。廢棄的建築、待清拆的舊廈、將重建的老唐樓,政府不會作正式的官方紀錄,重擔就落在一群業餘愛好者身上。
市區更新的步伐從未放緩,何承恩去年底拍的一張「哥登堡餐廳」霓虹招牌,事隔兩月重遊舊地,已經被拆下了。李嘉豪補充,近年屋宇署有清拆招牌的政策,房屋問題亦令拆樓建屋的速度加快,城市探險者必須與跟時間競賽,在舊廈和廢墟清拆之前記錄其面貌與歷史,但另一方面亦不可能要求保存廢墟,拖慢城市發展的進度。
民間歷史,由民間記錄。不破壞、不取走、只記錄,是兩名城市探險者的守則,還有一條「行規」,就是他們從不公開廢墟的地點,讓有心人憑照片線索自行探究。他們又說,數年前有不少人加入廢墟探索,參加者卻良莠不齊,只愛「打卡」,更會破壞舊物,如今熱潮漸退,留下來的都是有心人。
兩位有心人離開破祠堂,除了收在鏡頭底下的風光,甚麼都沒有帶走,卻凝住了廢墟的某個瞬間,成為歷史的一小塊。你永遠不知道,這一小塊小碎片,在歷史的洪流將充當甚麼角色。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記者:曾偉龍 攝影:黎樹雄
屯門某荒廢校舍門前,兩位廢墟探索者何承恩和李嘉豪彎身避開塌下的樹幹,嘗試推開漆上綠油的鐵閘,「鎖咗喎」,他們用力拉扯新焊在門閘上的鐵枝,「佢焊死咗」。不得其門而入,城市探險的困難,在探險開始前已經出現。
李嘉豪說,明明數個月前才來過,當時尚可推門而入,不知何故,業主改變了態度。兩位24歲的城市探險者對「食白果」雖感失望,但馬上便提出「Plan B」,到步程可及的一家廢置祠堂。決定了便啟步,李嘉豪笑說,曾試過一天撲空四次,無法進入也是城市探險的一部份。
每周數次城市探險之旅
李嘉豪現職是攝影師,曾任記者,參與城市探險約三年多,讀書時在網上看到現時拍檔何承恩探訪廢墟的照片,心生興趣,故主動聯絡何,兩人一拍即合,並於2015年在facebook開設「空城記」專頁,每星期出動幾次,展開城市探險奇幻之旅。
他們把廢墟遊歷上載,介紹不同廢墟及其中故事,有片場、廢校、舊樓、棄置廠房。廢棄祠堂也是其一,對於他們來說,廢墟是流動的,一地之面貌會隨時間而改變,故地重臨亦會有新發現。事隔15個月重臨,何承恩已感受到颱風山竹對廢墟的破壞,指着祠堂天花的破洞說,洞好像大了,中庭也有塌樹。
有七年城市探險經驗的何承恩說,探險的第一步,是先把地方走一遍,把特別的地方都拍攝下來,然後再慢慢仔細觀察發掘。「我通常會搵番同一個角度,影番相做對比」,城市探索者永遠無法預測舊建築和廢墟的變化,即使是平淡無奇的一張相片,也會見證歷史的流逝。
數年來幾乎走遍香港的主要廢墟,李嘉豪說最深刻之一還是要數某個將發展成私人住宅的片場,簡直是一部活生生的香港影史,每次到訪都有新發現,有不同舊電影的海報、母帶和場景,包括電影《賭城大亨II之至尊無敵》和《倫文敘與沙三少》的海報,也有《見習黑玫瑰》的配音手稿。李嘉豪說,片場曱甴多得驚人,亦有各款攝錄和放映電影的器材,他更找到樂易玲於1984年的工作證。雖然先後到訪六、七次,李嘉豪仍嘆去不夠,未能將片場完整記錄下來,如今片場拆卸,此情已然成追憶,只有照片能作見證。
探險豈能不訪險境,礦場正是香港城市探險的一個勝地。為一睹礦洞內的隧道、運礦車和辦公室等古物,李嘉豪與五、六名友人組團訪探。事前準備工夫絕不可以馬虎,除要閱讀別人寫的心得,亦要熟讀地圖,規劃好路線,因應行程時間,決定稍歇休息的地點,以及不可以停留的地方。
必備手套口罩電筒蚊怕水
裝備方面,除了基本的食物、食水外,被稱為「廢墟四寶」的手套、口罩、電筒和蚊怕水亦不可少。礦洞地形狹窄且黑暗,探險者必須佩戴頭盔和頭燈,更重要的是,礦洞內與世隔絕,不能接受手機訊號,故必須向外界朋友交代出洞的時間,如屆時未能聯絡便要尋求協助。
礦洞內,沒有怡人風光,只有舊日歷史痕迹,有些地方更水浸肚皮,李嘉豪形容是「冒生命危險」。經過十小時的探索,出洞時渾身泥迹,筋疲力竭。是否值得?李嘉豪說,探險就是要去別人不去的地方,發掘未被發現的東西,辛苦也是值得。
廢墟總有股抹不走的頹唐,何承恩更欣賞細部滲出的雅趣。他平日有時間時會遊走九龍城、灣仔等舊區,在社區裏、舊唐樓間搜索顯而易見卻又易受忽略的社區老風景。他又愛發掘唐樓的舊招牌、舊海圖,街邊的舊路牌、舊告示,若不及時記下,某一天便會消逝。
每位攝影師都有不同喜愛的題材,何承恩偏愛舊包裝,廢墟總有一種時光倒流的錯覺,老牌子的舊包裝特別有這股逆轉時間的魔力。何承恩也說不出喜歡的原因,總之就是喜歡。他說,從一個包裝,彷彿可以看見公司發展的過程,見過舊的超市膠包、汽水罐、快餐店食品盒。李嘉豪亦插嘴,說他們發現了珠江橋牌的鮮牛奶樽,打破了他們對牌子的既定印象,在醬油以外,竟然還出品過牛奶。被問到喜歡哪個包裝時,何承恩卻笑說是餅乾的包裝,「見到包餅乾,20年嚟都冇變」,會心一笑,世界變了,時代變了,不變的只有那包不知道用了多少防腐劑的餅乾嗎?
曾到切爾諾貝爾「朝聖」
身為城市探險者,腳步當然不止於小小香港。何承恩探訪過切爾諾貝爾「朝聖」,也去過保加利亞探索共產黨總部,過足了廢墟癮。但城市探險者的根還在我城,「空城記」的簡介寫着「作為我城一分子,有義務為這些未經政府污染的『歷史檔案館』紀錄,讓空城的故事得以保存下去」。廢棄的建築、待清拆的舊廈、將重建的老唐樓,政府不會作正式的官方紀錄,重擔就落在一群業餘愛好者身上。
市區更新的步伐從未放緩,何承恩去年底拍的一張「哥登堡餐廳」霓虹招牌,事隔兩月重遊舊地,已經被拆下了。李嘉豪補充,近年屋宇署有清拆招牌的政策,房屋問題亦令拆樓建屋的速度加快,城市探險者必須與跟時間競賽,在舊廈和廢墟清拆之前記錄其面貌與歷史,但另一方面亦不可能要求保存廢墟,拖慢城市發展的進度。
民間歷史,由民間記錄。不破壞、不取走、只記錄,是兩名城市探險者的守則,還有一條「行規」,就是他們從不公開廢墟的地點,讓有心人憑照片線索自行探究。他們又說,數年前有不少人加入廢墟探索,參加者卻良莠不齊,只愛「打卡」,更會破壞舊物,如今熱潮漸退,留下來的都是有心人。
兩位有心人離開破祠堂,除了收在鏡頭底下的風光,甚麼都沒有帶走,卻凝住了廢墟的某個瞬間,成為歷史的一小塊。你永遠不知道,這一小塊小碎片,在歷史的洪流將充當甚麼角色。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