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醫字咁淺:古之美白方長青網文章

2019年03月2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9年03月29日 07:55
2019年03月29日 07:55
新聞類別
健康
健康
詳情#
【蘋果日報】潮流興美白,坊間有所謂「美白針」,其實就是醫用藥物傳明酸(Tranexamic acid)。傳明酸能抑制纖溶酶(Plasmin),故有助凝血,通常用於經血過多、腦溢血、創傷後或手術後出血等情況。由於纖溶酶能影響黑素細胞生成,所以注射傳明酸理論上也有去斑作用,然而,平白無故打止血劑,風險毋須贅述。
要靚不要命是人類自古的天性(那適用於男性和女性),歷史上曾出現的美白產品,竟包括砷化物(Arsenic),即砒霜。眾所周知,砒霜是居家旅行、殺人滅口的必備良藥,誤服大量砒霜(約一百毫克)能即時置人於死,長期攝取微量砒霜也會引起慢性中毒,主要影響腸胃、神經系統及增加患癌風險。
砒霜亦能破壞紅血球引致貧血,令患者臉色蒼白,加上砒霜有擴張表皮血管作用,讓當事人蒼白的面頰平添一抹緋紅,看起來反有「白裏透紅」的效果,古人視之為美態,不論男女,也曾流行服食砒霜作美容之用。
除了砒霜,水銀(又名汞)亦是古之美白方。水銀是一種重要環境毒素,包括元素汞(Elemental mercury)、無機汞化合物(Inorganic mercury salts)及有機汞化合物(Organic mercury compounds),當中以無機汞化合物有抑制黑素細胞作用,經常塗在臉上能帶出漂白去斑效果,但長期使用卻會併發慢性水銀中毒,主要影響腎臟 (按:無機汞化合物一般經腸胃吸收,也能透過表皮進入人體)。就算到了近代,仍有無良廠商生產混了水銀的黑心美容品,然後運往第三世界國家,一度成為當地公害。
另一令人色變的金屬是銀,古時那是望族的身份象徵(西洋諺語便有「含着銀匙羹出世」),由於價值不菲,故只有上等人才能使用銀製餐具。但恒常以銀器進食或會造成銀質沈着症(Argyria),令當事人身體及皮膚積聚銀元素,經日照後會轉化成灰藍色的硫化銀(Silver sulfide),所以古代貴族臉上往往泛着一絲幽藍,那便是形容詞「blue blood」的由來。
麥煒和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