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娛.文.樂】金像獎的停豬與言性長青網文章

2019年04月1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9年04月16日 10:35
2019年04月16日 10:35
新聞類別
娛樂
詳情#
【蘋果日報】金像獎塵埃落定,不過其實金像獎本身也應得到「獎項」肯定,比如是三十八年的豐功,同業們可真努力不懈。
不過金像獎原來近四年也有少為人見的「偉績」,讓我們可以「另設獎項」加以表揚。比如首先對協會頒發的,或可名之「動物保護獎」──那是因為日前城大獸醫中心開幕切燒豬而惹非議,巧合地金像獎協會接受本地英文傳媒訪問,說導演爾冬陞在2015年早已建議頒獎禮拜神儀式,以切蒸糕取代燒豬,用意是不想以動物作為娛樂。是故協會同年即時「停豬」,一作經年。動保界若聽到此言,一定為香港電影加分,也對金像獎協會同業由衷感恩。
另外,承着今年電影提名名單,我們或可以多設一獎,肯定金像獎的意義──那是「性議題關注獎」,先別爭議以下電影孰優孰劣,但相關電影又真的打開了性議題討論,比如有姜皓文在《翠絲》演有易服、變性,以至雙性/同性取向角色,蔡卓妍在《非分熟女》飾演有性障礙人物而影響婚姻,更有曾美慧孜在《三夫》的性上癮智障角色,而同時受畸形多角關係與性工作扭曲……都是把不同的性議題帶入銀幕,令香港不再只停留在九十年代那種稍稍有同性戀議題電影上映,就覺得是一大進步的簡單想像。
燒豬與性,竟然滿有象徵地惹人聯想,而那不純粹是「牛油麵包」式的,吃與性的生理需求,卻是關乎開放視野的可能──燒豬本為動物,而想及不以此為娛樂,要禁;性本為身心,而坦承以此觀照日常,要說。那是禁足與言說的直白,亦因巧合地兩者都涉及生命,可見電影人其實畢竟並非純作娛樂生產,卻有一些珍視生命的想法,為社會打開另一扇窗。
人文價值
當然金像獎也曾處身烽火,尤其2016年最佳電影為《十年》,反對電影之說就像要把金像獎變成權力場,但獎項以選票定奪,其實也暗示一種開明價值。不過今次從停切燒豬與開放言性的想像裏,其實更可見撇除2016年的高高在上政治話語,來到今天的貼地關懷──那是關懷動物與人,畢竟才更見感動的人文價值。當然電影本身也可以拍出人文關懷,比如我們多見的許鞍華作品,甚至是今年新晉導演陳小娟的《淪落人》;不過電影人的「集體行動」,有時比個別電影作品更有解讀意義,就像近日可見的協會訪問說「不切燒豬」,以及因提名名單內一些關注性議題的作品,正好看到好些專業界別的開放空間畢竟存在。
香港電影人不以動物為戲,更不以性為禁忌,的而且確是好開始。我希望這種開明持續,亦會打開更多不同的窗口,為娛樂工業扮演示範作用,讓其他同業也明白專視/尊重生命議題的可貴,而不僅只因為娛樂為上,隨便製造嘻哈逗樂。我作為香港人,看到這兩扇窗,也會為香港電影與良心影人引以為傲。
撰文:陳嘉銘
【娛.文.樂】
陳嘉銘,以文字品評娛樂,用筆桿敲擊文化。在大學教授電視電影,於生活敬愛動物生靈。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