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53歲的金姐原是一間投資公司的上線,其80人團隊投資逾千萬港元,但半年前公司爆煲,下線每日上門向她追債,早前她匆匆執拾細軟「走佬」暫避風頭,展開過街老鼠生涯:「呢啲日子幾時先可以結束?」最艱難的日子,她顏面無存想過自殺,反省過後,她後悔不已地說假如當日不貪心就不會被騙,現在應可達成與子女同遊日本的願望,更不會連累身邊朋友輸身家。
「公司爆煲後我冇收入,已經幾個月冇交租,業主準備趕我哋走,惟有執好晒啲嘢先。」這天金姐小心翼翼返回於大圍村的家,尼龍袋、膠袋裝得滿滿,準備隨時走佬。從事直銷健康產品的金姐,前年年底受一間投資公司開戶送珠寶及高回報投資計劃吸引,首次投資三萬元,僅數十天便賺到一倍。眼見利潤豐厚,她不惜借錢開戶,又介紹身邊朋友齊齊加入;半年間發展成一支80人團隊,總投資達1,000萬元,但公司突然爆煲,負責人失蹤,各人才知墮入騙局。
下線日日拍門追數
連累身邊人輸身家,金姐不斷被追數:「每日一大清早上門,又喺村口等我要我還錢。」有一晚凌晨2時許,兩名大漢和一名婦人上門大力拍打其鐵閘,「我同24歲嘅女驚到唔敢開門,我個女自此唔敢再返屋企,寧願寄居男朋友家。」追數追到公司,每朝7時許電話便響不停,每日至少接到逾百個電話和數十個短訊,神憎鬼厭的金姐就連工作也丟失,更遭恐嚇:「如果限期前還唔到錢,我哋就去逼你個仔代還。」她只好走佬避債,一時躲到澳門,一時又逃回內地,從此不敢抬起頭,過着過街老鼠的生活。
由好友變成他們眼中的騙子,令金姐自責兼夜夜失眠,她思前想後,怪責自己假如沒這麼貪心,不會落得如斯田地,更不會令朋友們受騙,「好多下線都係低下階層,有清潔工、地盤工,我都係希望大家搵到少少錢。」說時更淚灑當場:「我知道有一位退休公務員將70萬全副退休金投資,結果冇晒,我好似欠咗佢哋。」金姐指事件令她失去數十位昔日好友,「依家變成仇人,我都好痛心。」現時她聽到「投資」二字也害怕,只望警方盡快拉人,「還我一個清白,證明唔係我呃佢哋錢,幫佢哋追番啲錢,等我做番個正常人!」
高回報作餌 萬人中招
以高回報包裝的集體投資騙局近年屢見不鮮,曾接獲同類投訴的油尖旺區議員余德寶表示,有關騙局屬種金的一種,即招攬市民集體投資虛擬概念,訛稱有可觀回報,吸引受害人持續投資,而非單次投資,故被稱為「種金」。
種金騙局於90年代冒起,騙局利用高回報吸引人,多數伴隨層壓式推銷,以佣金制鼓勵會員介紹新人加入,令騙徒短時間籌集最多資金。但事實上,騙徒不會將資金投資,上線最終的回報,由下線投入的新資金支付,當新資金無法支付所有會員的回報時便爆煲,故種金騙局的受害者往往高達數千至數萬人。
余德寶指,如某公司無法兌現合約列明的特定回報,警方能以欺騙手段取得財產罪立案調查。浸大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麥萃才指,這些種金的投資騙局涉及集體投資計劃,根據《證券及期貨條例》,如在港公開集資,須獲得證監會的批准,否則屬違法。警方回覆指今年首三個月,已接獲47宗投資騙案,涉及實際損失金額逾7.2億元。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公司爆煲後我冇收入,已經幾個月冇交租,業主準備趕我哋走,惟有執好晒啲嘢先。」這天金姐小心翼翼返回於大圍村的家,尼龍袋、膠袋裝得滿滿,準備隨時走佬。從事直銷健康產品的金姐,前年年底受一間投資公司開戶送珠寶及高回報投資計劃吸引,首次投資三萬元,僅數十天便賺到一倍。眼見利潤豐厚,她不惜借錢開戶,又介紹身邊朋友齊齊加入;半年間發展成一支80人團隊,總投資達1,000萬元,但公司突然爆煲,負責人失蹤,各人才知墮入騙局。
下線日日拍門追數
連累身邊人輸身家,金姐不斷被追數:「每日一大清早上門,又喺村口等我要我還錢。」有一晚凌晨2時許,兩名大漢和一名婦人上門大力拍打其鐵閘,「我同24歲嘅女驚到唔敢開門,我個女自此唔敢再返屋企,寧願寄居男朋友家。」追數追到公司,每朝7時許電話便響不停,每日至少接到逾百個電話和數十個短訊,神憎鬼厭的金姐就連工作也丟失,更遭恐嚇:「如果限期前還唔到錢,我哋就去逼你個仔代還。」她只好走佬避債,一時躲到澳門,一時又逃回內地,從此不敢抬起頭,過着過街老鼠的生活。
由好友變成他們眼中的騙子,令金姐自責兼夜夜失眠,她思前想後,怪責自己假如沒這麼貪心,不會落得如斯田地,更不會令朋友們受騙,「好多下線都係低下階層,有清潔工、地盤工,我都係希望大家搵到少少錢。」說時更淚灑當場:「我知道有一位退休公務員將70萬全副退休金投資,結果冇晒,我好似欠咗佢哋。」金姐指事件令她失去數十位昔日好友,「依家變成仇人,我都好痛心。」現時她聽到「投資」二字也害怕,只望警方盡快拉人,「還我一個清白,證明唔係我呃佢哋錢,幫佢哋追番啲錢,等我做番個正常人!」
高回報作餌 萬人中招
以高回報包裝的集體投資騙局近年屢見不鮮,曾接獲同類投訴的油尖旺區議員余德寶表示,有關騙局屬種金的一種,即招攬市民集體投資虛擬概念,訛稱有可觀回報,吸引受害人持續投資,而非單次投資,故被稱為「種金」。
種金騙局於90年代冒起,騙局利用高回報吸引人,多數伴隨層壓式推銷,以佣金制鼓勵會員介紹新人加入,令騙徒短時間籌集最多資金。但事實上,騙徒不會將資金投資,上線最終的回報,由下線投入的新資金支付,當新資金無法支付所有會員的回報時便爆煲,故種金騙局的受害者往往高達數千至數萬人。
余德寶指,如某公司無法兌現合約列明的特定回報,警方能以欺騙手段取得財產罪立案調查。浸大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麥萃才指,這些種金的投資騙局涉及集體投資計劃,根據《證券及期貨條例》,如在港公開集資,須獲得證監會的批准,否則屬違法。警方回覆指今年首三個月,已接獲47宗投資騙案,涉及實際損失金額逾7.2億元。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