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有團體於去年年底進行一項社區調查,結果顯示約有17%受訪老人可能有抑鬱病徵,呼籲政府加以支援有關長者;政府即將公布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團體建議政府每年於「新春人日」向高齡長者派利市,顯示關愛情神。
政府統計處數字顯示,2003年65歲或以上長者中有11.8%患有抑鬱症,到2031年該數字可能升至24%。
一般為獨居長期病患
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於去年11至12月訪問了871名60歲或以上人士,並根據「GDS-15量表」(見表)分析社區長者的抑鬱狀况,結果顯示152名受訪者可能有抑鬱症的症狀(得8分或以上),佔總人數的17.5%。長者情緒健康中心主任甄寶盈稱,出現抑鬱症狀的長者一般為獨居長者、與家人關係有問題、沒參與社交活動、有經濟壓力及長期病患者。
先兆:放棄習慣無故哭泣
她續稱,如果長者出現體重變輕、放棄每日的習慣或慣常嗜好、失眠、脾氣暴躁或平時無故哭泣等情况,即可能是患上抑鬱症前的症狀。
倡月訪每周通電話
長者服務協調主任蕭穎稱,長者抑鬱的因素有很多,如不能及早向他們提供「正能量」,情况只會變得更嚴重,因此政府應全面加強相關政策,確保社會服務能盡快找出可能有問題的長者。她直言港人平日工作繁忙,對長者父母的關心難以「心到口到」,但她稱每周至少一通電話、每月至少一次上門探望他們,每月固定提供經濟上支持等行動,均可大大增加長者的「抗鬱力」。
蕭穎又建議政府於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加入「新春人日利市」,每年向65歲或以上長者派發500元,每年開支約4.5億元,從而樹立關心長者的社會風氣。「重點並不在於金額,而是要肯定這些長者過去的付出,以及表達對他們的關心……讓他們體會到『每大一歲都是一個祝福』。」另外,明日及本周四分別是西方情人節及中國元宵節,她呼籲為人子女應在當日向自己的父母或身邊長者表達愛意,「因我們每個人的第一個情人都是自己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