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楊逸在2008年獲得日本文壇大獎芥川獎,現時在日本大學藝術學部文藝學科擔任教授,指導學生創意寫作。她最初發表的得獎小說《時光浸染》及《小王》以中國為背景,十多年後的今日,她已經跳出了中國的框框,正在雜誌連載的長篇小說《一箱的生命》,以養子為主題。在大學,她進行文藝實驗,希望文學創作可透過配合媒體的發展找到出路。
訪問話題由六四、中國轉到文學創作,楊逸臉上隨即浮現久違的笑容,文學於她心裏的位置,不言而喻。 她多次形容自己人生經歷坎坷,小時候和家人下鄉、來日本留學生活刻苦、經歷離婚等等。原來她對自己的創作要求,也同樣苛刻,每次寫小說都要跨越一個高度,「我把每個創作當成挑戰,挑戰對文體的規則、風格、文類,寫小說不單止是寫,還要進步」。
建自由創作平台 助年輕人練筆
楊逸指,日本的作家成名後,為求安穩,大多不願改變文風,「你建立起自己的風格,有一定的讀者,受眾喜歡你寫的東西,你把一切推倒重來,是很危險的」。楊逸認為自己需要成長,因此選擇走一條危險的路。在日本文壇中,她的中國形象早已淡化,例如小說《流転燑魔女》以經濟、貨幣為背景、現時在日本雜誌《婦人之友》連載的《一箱的生命》(中譯),屬跨文化的創作,由多個故事交織而成,「我追求的是完成自己的目標,看看我還能做甚麼突破,而不是考慮這本書寫完了,能賣多少本?我重視的不是這些」。
楊逸對創新的執着、追求,也見諸於教學上。她指,根據讀書調查,日本的大學生99%一個月一本書都不看,「如果我們這些寫書的人,寫的書逐漸沒有人看,有意義嗎?」她主張文學形式跟隨媒體發展,把媒體和教育結合起來,因此她在日本大學發起一個四年計劃,在大學網頁辦起文學雜誌,並發明了一種名為Poet Plant的詩,「這是一種可以成長的詩,網民可以參與起題、創作、審稿,合群體之力,創作出一首詩。」
楊逸寄望文學雜誌可以發展成平台,讓人自由發表小說、繙譯作品,「以前要繙譯,要經過出版社,弄很多版權的東西,我希望可以減少限制,大家可以自由創作、繙譯,在我們平台上甚麼也可以做。」
過往在日本要當作家,往往是投稿予文藝雜誌,楊逸希望藉推廣新的文學形式,協助希望成為作家、卻不知道如何入行的年輕人找到出路,「我們平台可以是練筆的地方,寫得好,說不定就能火起來了,慢慢地鼓勵越來越多人參與創作,我們繼續寫下去才有意思」。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訪問話題由六四、中國轉到文學創作,楊逸臉上隨即浮現久違的笑容,文學於她心裏的位置,不言而喻。 她多次形容自己人生經歷坎坷,小時候和家人下鄉、來日本留學生活刻苦、經歷離婚等等。原來她對自己的創作要求,也同樣苛刻,每次寫小說都要跨越一個高度,「我把每個創作當成挑戰,挑戰對文體的規則、風格、文類,寫小說不單止是寫,還要進步」。
建自由創作平台 助年輕人練筆
楊逸指,日本的作家成名後,為求安穩,大多不願改變文風,「你建立起自己的風格,有一定的讀者,受眾喜歡你寫的東西,你把一切推倒重來,是很危險的」。楊逸認為自己需要成長,因此選擇走一條危險的路。在日本文壇中,她的中國形象早已淡化,例如小說《流転燑魔女》以經濟、貨幣為背景、現時在日本雜誌《婦人之友》連載的《一箱的生命》(中譯),屬跨文化的創作,由多個故事交織而成,「我追求的是完成自己的目標,看看我還能做甚麼突破,而不是考慮這本書寫完了,能賣多少本?我重視的不是這些」。
楊逸對創新的執着、追求,也見諸於教學上。她指,根據讀書調查,日本的大學生99%一個月一本書都不看,「如果我們這些寫書的人,寫的書逐漸沒有人看,有意義嗎?」她主張文學形式跟隨媒體發展,把媒體和教育結合起來,因此她在日本大學發起一個四年計劃,在大學網頁辦起文學雜誌,並發明了一種名為Poet Plant的詩,「這是一種可以成長的詩,網民可以參與起題、創作、審稿,合群體之力,創作出一首詩。」
楊逸寄望文學雜誌可以發展成平台,讓人自由發表小說、繙譯作品,「以前要繙譯,要經過出版社,弄很多版權的東西,我希望可以減少限制,大家可以自由創作、繙譯,在我們平台上甚麼也可以做。」
過往在日本要當作家,往往是投稿予文藝雜誌,楊逸希望藉推廣新的文學形式,協助希望成為作家、卻不知道如何入行的年輕人找到出路,「我們平台可以是練筆的地方,寫得好,說不定就能火起來了,慢慢地鼓勵越來越多人參與創作,我們繼續寫下去才有意思」。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