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與其平反「不如推翻惡魔」 楊逸長青網文章

2019年04月2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9年04月27日 14:32
2019年04月27日 14:32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六四30年】
六四屠城,改變了一代中國人的命運。對目睹鎮壓後街上屍體的楊逸來說,天安門事件特別刻骨銘心。這位首個奪得日本芥川獎的華裔作家,用了20多年時間沉思,把感悟化成文字,著下《時光浸染》。這部以六四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得獎一刻,轟動日本社會。六四已屆30周年,仍未獲中共平反。不過楊逸認為,民間爭取平反並不正確,因平反等於一定程度的妥協。徹底改變制度、推翻中國共產黨才是合理做法。她又呼籲港人切勿妥協,「把(中國)政府消滅掉,才可進入真正的民主。你不做甚麼沒所謂,但絕對不要支持(中國政府)」。
記者︰陳樂文
攝影︰廖梓霖
1987年移居日本的華裔作家楊逸,2008年憑日語小說《時光浸染》奪得譽為日本文壇奧斯卡的芥川龍之介獎,亦是首位用非母語寫作的得獎者。《時光浸染》以經歷天安門事件的兩名中國學生為主軸,描寫他們20多年來跌宕的人生。來自哈爾濱的楊逸,普通話帶着濃濃東北腔,口中吐出的一字一句,豪邁直接,充滿感情和張力。
楊逸1989年在日本讀語言學校,學運爆發時,隔岸觀火,她心內滿是激動、希望,「我生來就被它們壓抑!覺得它要變了,特別興奮」。得知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宣佈戒嚴,她立即買機票5月27日回國,和妹妹到天安門廣場支持學生,「機場到市區那程巴士,我從車內看到北京的市民站在路兩邊,防止軍人混進車輛,我相當感動,覺得中國一定會變」。到廣場,她捐飯、捐酒、捐錢,其後為了見證全國不同地區的學生運動,她和妹妹從北京回到哈爾濱、再赴大連、煙台、抵達青島,恰巧避過屠城一刻,「在青島我聽到鎮壓了,連夜趕赴濟南乘火車到北京」。
坦克摧毀希望之火
入城的畫面叫楊逸忘不了,「北京封城,公車很多站都不停,我在車上見到電線杆上懸掛着被燒焦的屍體」。同年6月17日,她回到日本繼續學業。諷刺地,楊逸在中國無從得知屠城經過,「回來日本後,我才在電視看到鎮壓的整個過程,要走出中國,才能看到真實的報道,北京沒有」。
楊逸形容自己活在歷史裏面,小時候因文革與家人被流放黑龍江蘭西的農村,受盡折磨,坦克車殘暴的鎮壓也踐熄了她僅餘的希望之火。燈滅了,她形容自己在日本的20多年都在反省,以往中國的知識分子,總是說要理解政府,她認為這種想法大錯特錯,「一般政府都是為人民過好一點的生活而努力,要呵護你,中國政府是破壞你,我覺得我們不應該去理解這個政府,你理解了,就是幫兇,應該要去推翻它,它就是一個惡魔的政府」。民間每年爭取平反六四,她認為不正確,「平反的前提是共產黨這個制度存在,但制度本身就不應該妥協」。
楊逸的反省也見諸於得獎作《時光浸染》,小說中參與學運的主角遠赴日本後,才發覺自己從來不懂民主的真諦。楊逸早年認識一些民運領袖,她不點名批評當中某些人假大空,「那些人以學生領袖的身份到了海外,很多支持他們的團體不斷給資金支持,他們就被當成民主偶像。30年來,他們沒有真正實踐過民主,甚至不懂英語,沒有融入民主社會,六四只是他們的資本,30年來靠說謊話過活」。說到盡處,楊逸一句到尾,「他們就是從豬圈跑出來的幾頭豬嘛,我看着犯惡心!」
勸香港人勿服從
近年香港有學生團體呼籲與六四切割,拒赴六四集會,捍衞本土的思潮湧現。楊逸認為批評人士對西方民主觀念沒有正確理解,她以曾赴美國華盛頓採訪總統大選作例,「特朗普當選總統,加州也要求獨立,我那時候問兩黨議員怎麼看,共和黨說按人民公投決定,不會輸打贏要。我聽到這個回答,心服口服」。她反問:「按美國說法,香港為甚麼不能獨立?台灣為甚麼不能獨立?」她強調一個民主的國家、社會,人們應該以平和的心態去討論事情。
香港經歷雨傘運動失敗,楊逸當時也在本港採訪。見證過屠城,她認為傘運的失敗是意料之內,「你以上街的形式對抗共產黨,當然是不行」。她指香港有很多既得利益者,依靠中國賺錢,「從香港政府到香港市民,不要只看小利,小恩小惠,其實是要香港走上毀滅之路」。手無寸鐵的香港人可以如何是好?楊逸認為,最低限度可以做到的是不妥協,她以自己為例說:「日本媒體採訪我,我沒幫共產黨說過一句好話。」
她勸香港人勿服從,「比如說他們想把股票炒起來,你不要跟他們炒股;他們想控制經濟,你不去配合;想號召你學甚麼,你不去學,就是默默的抵抗」。訪問尾聲,楊逸拿出文革時拍攝的一幀童年照,小女孩臉上沒有一絲笑容,對比起眼前這位語速極快、表情豐富的作家。逃出牢竉的小鳥,除了獎項,還獲得了廣闊的天空自由飛翔,正如她所說,「芥川獎是遼闊的原野,我可以張牙舞爪地伸腰展臂」。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