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
香港和內地的界線,好像變得越來越模糊。來香港工作的內地人多了,來港讀書的更加多。過去三年,本地每年有近兩萬名內地留學生。
內地留學生畢業後,可申請留港工作。不知何時開始,我們稱呼這班人做「港漂」,可能他們不是新移民,還沒有正式的居港權,心理上或多或少有點漂泊的感覺。始終,這裏不是他們熟悉的地方。
本刊訪問了兩名港漂,他們都是畢業後選擇留在香港工作,希望尋找自己的生活和夢想。但時間過去,有人正滿心歡喜等待拿到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證,亦有人擔心難以在這裏買樓安居樂業,或會選擇離開。
不說甚麼中港分歧,在一個陌生的地方工作和生活,確實一點不容易。
撰文:鄧可盈 攝影:田俊 蔡福生 林志謙
朱澤峰(Ted)23歲,一副典型江蘇人身材,個子高大,現時和同是港漂的女朋友同居。內地高考競爭激烈,即使他當年的分數剛達到最高級別的一本線,亦很難擠進內地較好的大學,於是他便決定來港讀書,「覺得香港可以作為一個跳板,換一個環境。」
四年過去,Ted在樹仁大學工商管理學系畢業,開始萌生想得到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的念頭。他說:「其實我多讀一個碩士學位,再工作兩年便可以。」於是Ted去年在城大讀完碩士,現時在一間超級市場做管理培訓生(MT),下年便居港滿七年,能拿到身份證。
「我家本身是一個三線城市,香港的生活總比較好。最基本是醫療福利,可以使用公立醫院。」Ted解釋。
香港是奮鬥的地方
這些年來,Ted最不習慣的是香港人急速的步伐,和炎熱潮濕的天氣。訪問當日,他不時要抹去額上的汗珠。他說:「老家的人走路速度,大概只有香港人的一半。」他指香港是奮鬥的地方,老家則是用來養老:「工作我可以高效率,但平時我還是喜歡悠閒一點、懶一點。」
Ted和女朋友租住將軍澳的私人屋苑,家裏還養了兩隻狗。他說之前住過美孚,但租金十分昂貴,還要是舊式屋苑,於是他才搬到將軍澳,貪其租金較便宜,又臨近海邊,方便遛狗。
不過所謂較便宜的租金也要17,800元,對初出社會的Ted和仍在讀書的女朋友來說,實在負擔不起,因此仍要家人每月資助部份租金。他說:「壓力很大,付了房租之後,幾乎沒有任何儲蓄。」
日常交際上,Ted的同事雖然都是本地人,但他平日還是大多和內地朋友交往,主要原因是文化差異大:「年輕人之間會談流行文化,我跟國內的朋友可以聊起來,例如國內最近發生甚麼事,但是跟香港的朋友便說不起來,缺少了這種話題。」
從漂泊感到歸屬感
他表示,曾經想過主動去融入,了解本地文化,但他認為:「交朋友就是要做自己,所以不管我對着本地人還是國內的人,我都是自己。」因此便沒有再刻意做些甚麼,去和香港人有共同話題。
港漂,就是有漂泊的意思。Ted說:「第一天到香港,我進入宿舍房間的那一刻,我突然覺得自己沒有任何朋友、沒有任何認識的人,那一瞬間,我是有漂泊的感覺。」
隨着時間,Ted有了自己的圈子,對香港亦有了歸屬感:「我不會覺得我不屬於這個地方,其實像我這樣的人也有很多,我們和大家一樣,都是打份工,租個房子生活。」
不是每一個港漂都視香港是自己的終點站。29歲的文文來自山東,本身在內地從事媒體工作,兩年半前毅然到香港,在城大念傳播學碩士,現時轉職保險。她說:「大學畢業後工作了兩年,覺得人生有點悶,想換一種生活模式,便決定留學看看。」
在香港看不到未來
碩士畢業後,文文在兩地都有找工作,只是在香港找到份比較喜歡的,才選擇留在香港。她說:「可能大家會覺得我們來香港是拿身份證之類的,但其實我們只是想來上個學、經歷一下而已,就像去美國、去英國讀書一樣。」她續指內地工作機會多,加上新媒體發展蓬勃,不少同學一畢業便馬上回到內地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工作。
文文說以現時的工作,足夠在香港開開心心過活,但考慮到往後結婚生子的人生規劃則有點困難:「以目前的經濟能力,短期內在香港買房過活是比較遙遠的。」雖然兩地的生活文文都喜歡,但她在香港看不見未來。
明年便30歲的文文,不時被老家催促結婚,雖然她生性喜歡無拘無束,亦難免會考慮將來。她說目前不會想在香港長遠定居,寧願在內地多陪家人,需要工作時才飛回香港。
留與不留,是港漂經常糾結的問題,始終離鄉別井,很多問題都要獨自面對。文文說,身邊的港漂總是搖擺不定,無論來了多少年,還是會糾結要不要回老家。
她想起當初不理家人反對,辭掉工作來港讀書:「有人覺得我已經出去工作好幾年,亦應該開始考慮成家的問題,但又自己跑出去,整個人生規劃都亂掉,我覺得沒所謂,我到40歲想再讀書,也可以辭職再去讀。」
文文憑當下感覺過活,她在香港或許只是一個過客,之後「漂」到哪裏去也是未知之數。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香港和內地的界線,好像變得越來越模糊。來香港工作的內地人多了,來港讀書的更加多。過去三年,本地每年有近兩萬名內地留學生。
內地留學生畢業後,可申請留港工作。不知何時開始,我們稱呼這班人做「港漂」,可能他們不是新移民,還沒有正式的居港權,心理上或多或少有點漂泊的感覺。始終,這裏不是他們熟悉的地方。
本刊訪問了兩名港漂,他們都是畢業後選擇留在香港工作,希望尋找自己的生活和夢想。但時間過去,有人正滿心歡喜等待拿到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證,亦有人擔心難以在這裏買樓安居樂業,或會選擇離開。
不說甚麼中港分歧,在一個陌生的地方工作和生活,確實一點不容易。
撰文:鄧可盈 攝影:田俊 蔡福生 林志謙
朱澤峰(Ted)23歲,一副典型江蘇人身材,個子高大,現時和同是港漂的女朋友同居。內地高考競爭激烈,即使他當年的分數剛達到最高級別的一本線,亦很難擠進內地較好的大學,於是他便決定來港讀書,「覺得香港可以作為一個跳板,換一個環境。」
四年過去,Ted在樹仁大學工商管理學系畢業,開始萌生想得到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的念頭。他說:「其實我多讀一個碩士學位,再工作兩年便可以。」於是Ted去年在城大讀完碩士,現時在一間超級市場做管理培訓生(MT),下年便居港滿七年,能拿到身份證。
「我家本身是一個三線城市,香港的生活總比較好。最基本是醫療福利,可以使用公立醫院。」Ted解釋。
香港是奮鬥的地方
這些年來,Ted最不習慣的是香港人急速的步伐,和炎熱潮濕的天氣。訪問當日,他不時要抹去額上的汗珠。他說:「老家的人走路速度,大概只有香港人的一半。」他指香港是奮鬥的地方,老家則是用來養老:「工作我可以高效率,但平時我還是喜歡悠閒一點、懶一點。」
Ted和女朋友租住將軍澳的私人屋苑,家裏還養了兩隻狗。他說之前住過美孚,但租金十分昂貴,還要是舊式屋苑,於是他才搬到將軍澳,貪其租金較便宜,又臨近海邊,方便遛狗。
不過所謂較便宜的租金也要17,800元,對初出社會的Ted和仍在讀書的女朋友來說,實在負擔不起,因此仍要家人每月資助部份租金。他說:「壓力很大,付了房租之後,幾乎沒有任何儲蓄。」
日常交際上,Ted的同事雖然都是本地人,但他平日還是大多和內地朋友交往,主要原因是文化差異大:「年輕人之間會談流行文化,我跟國內的朋友可以聊起來,例如國內最近發生甚麼事,但是跟香港的朋友便說不起來,缺少了這種話題。」
從漂泊感到歸屬感
他表示,曾經想過主動去融入,了解本地文化,但他認為:「交朋友就是要做自己,所以不管我對着本地人還是國內的人,我都是自己。」因此便沒有再刻意做些甚麼,去和香港人有共同話題。
港漂,就是有漂泊的意思。Ted說:「第一天到香港,我進入宿舍房間的那一刻,我突然覺得自己沒有任何朋友、沒有任何認識的人,那一瞬間,我是有漂泊的感覺。」
隨着時間,Ted有了自己的圈子,對香港亦有了歸屬感:「我不會覺得我不屬於這個地方,其實像我這樣的人也有很多,我們和大家一樣,都是打份工,租個房子生活。」
不是每一個港漂都視香港是自己的終點站。29歲的文文來自山東,本身在內地從事媒體工作,兩年半前毅然到香港,在城大念傳播學碩士,現時轉職保險。她說:「大學畢業後工作了兩年,覺得人生有點悶,想換一種生活模式,便決定留學看看。」
在香港看不到未來
碩士畢業後,文文在兩地都有找工作,只是在香港找到份比較喜歡的,才選擇留在香港。她說:「可能大家會覺得我們來香港是拿身份證之類的,但其實我們只是想來上個學、經歷一下而已,就像去美國、去英國讀書一樣。」她續指內地工作機會多,加上新媒體發展蓬勃,不少同學一畢業便馬上回到內地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工作。
文文說以現時的工作,足夠在香港開開心心過活,但考慮到往後結婚生子的人生規劃則有點困難:「以目前的經濟能力,短期內在香港買房過活是比較遙遠的。」雖然兩地的生活文文都喜歡,但她在香港看不見未來。
明年便30歲的文文,不時被老家催促結婚,雖然她生性喜歡無拘無束,亦難免會考慮將來。她說目前不會想在香港長遠定居,寧願在內地多陪家人,需要工作時才飛回香港。
留與不留,是港漂經常糾結的問題,始終離鄉別井,很多問題都要獨自面對。文文說,身邊的港漂總是搖擺不定,無論來了多少年,還是會糾結要不要回老家。
她想起當初不理家人反對,辭掉工作來港讀書:「有人覺得我已經出去工作好幾年,亦應該開始考慮成家的問題,但又自己跑出去,整個人生規劃都亂掉,我覺得沒所謂,我到40歲想再讀書,也可以辭職再去讀。」
文文憑當下感覺過活,她在香港或許只是一個過客,之後「漂」到哪裏去也是未知之數。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