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取材自鄭捷小燈泡案 引發反思長青網文章

2019年05月0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9年05月01日 06:30
2019年05月01日 06:30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與惡》之所以寫實,皆因劇中的主要案例,均取材於台灣兩宗轟動一時的隨機殺人事件──2014年的鄭捷案及2016年的小燈泡案。案件長年引起台灣對廢除死刑及社區精神病患者的激烈討論。
劇中殺人犯李曉明的性格及案件原型均為鄭捷。2014年5月21日,鄭於台北捷運車廂隨機殺人,造成4人死亡,24人受傷,轟動全台,於最高法院三審被判死刑。鄭於2016年5月10日被槍決,他的律師團表示當局行刑前,並未通知家屬及委任律師,令律師團隊也不及聲請非常上訴及再審;同樣的行刑過程也出現在李曉明的劇情當中。
劇中另一名殺人犯陳昌的原型則為2016年內湖隨機殺人事件(小燈泡案)的兇手王景玉。有吸毒前科的王,2016年3月28日在區內徘徊期間,遇到小燈泡及其母親,隨後在小燈泡母親面前,揮刀砍掉小燈泡頭顱,導致她慘死。罹患思覺失調症的王,於一、二審遭判無期徒刑,三審裁定指出,因有未調查完整的部份,發回再審。劇中案件與現實兩案不盡相同,但《與惡》卻藉着精采的劇情,為社會帶出同樣深刻問題與反思。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