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德國央行行長韋伯(Axel Weber)突然退出角逐歐洲央行(ECB)行長的職位,並將於4月底離職;美國聯儲局理事會成員Kevin Warsh將於3月底卸任,令外界想像這些權力機構之內的爭論已相當白熱化。經過兩年的激進行動,即使最不偏不倚,和最不受情緒影響的觀察者也會覺得留下以下兩件燙手山芋:
美國留下兩件燙手山芋
一、隨着商品價格繼續上升,人們開始質疑,升幅中有多少是因為結構性因素(如新興市場需求上升),有多少是因為意外(如澳洲水浸、中國大旱等),又有多少是美國聯儲局過分寬鬆的貨幣政策的結果?
美國聯儲局的貨幣政策「無心插柳」,加上那些將食物轉化成能源的白癡政策,已開始令全世界掀起波濤。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在最近的發言中強調,對於新興市場來說,商品價格上升確是一個要處理的問題,因為原料價格上升可能會引致政局不穩定。正如這次埃及革命所顯示,一些本來是設計來保護美國利益的政策(如寬鬆貨幣、乙醇補貼),卻可能會「無心插柳」地引發地緣政治變數,最終損害到美國的利益。
二、大多數觀察家都同意,美國現行政策的組合是有點不自然的——當全球經濟增長已經回升至高於其長期平均數時,仍然維持着超級寬鬆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當然,作為中央銀行行長,伯南克可以爭辯說,當有需要時,貨幣政策可以快速收緊。
但是,歷史經驗顯示,財政預算不可以轉得那麼快。即使在最理想的情形,財政預算若要轉軚,其靈活程度也只是好像一艘航空母艦。更令人憂慮的是,貨幣政策刺激加上財政刺激可能會造成倚賴關係,長期下來,就會變成桀驁不馴和難以管理。
美收緊財政政策 對股市衝擊大
基於以上原因,在未來幾個月,美國的財政政策收緊與否,將成為影響股市表現的其中一股主要力量。若財政預算不緊縮一點,美元的幣值可能會繼續偏軟,美國長債的孳息率則會繼續上升(我們懷疑,當伯南克推出第二輪量化寬鬆措施(QE2)時,他有否預料到,美國長債的孳息率會在3個月內上升了1.2厘)。然而,若共和黨能夠言行合一,兌現它的競選承諾,總統奧巴馬對過度花費發些火,那經濟環境可能會變得健康得多——在這環境下,美元是可以升值的,商品價格就會歇一歇,全球各地的經濟增長率則不會好像去年那麼極端。若我們真的趨向一個游資偏向抽緊的環境,那意味着什麼?
股神巴菲特眾多精闢語錄之中,有一句是將收緊游資的環境比喻成潮退的海灘。這個比喻再一次證實了是正確的,這次是在亞洲——隨着熱錢的潮汐退卻,我們可以看到誰人在「裸泳」。
資金充裕時 「殘車」也能開動
的確,由聖誕前開始的印度小額信貸提供者收緊貸款,現在已經演變成愈來愈多亞洲公司發現了或盛傳發現了「會計違規行為」(Accounting Irregularities),由較小的中國森林(0930),到印度最大房地產開發商DB Realty、基礎建設大擘Reliance Infrastructure都有。
這提醒了我們,當經濟蓬勃增長,以及通脹上升時,系統會有一些過剩的資金,如潤滑劑一樣,幫助那些要大量汽油才能推動的殘車也能開動。
這固然是亞洲股市現時面對的問題。僅僅在一年前,全世界的中央銀行都在瘋狂的印銀紙,包括亞洲。同時,當時外國投資者都是一窩蜂的湧入新興市場,因為那時只有新興市場才有增長。
但是,僅僅12個月,已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快速上升的通脹迫使新興市場的中央銀行要收緊貨幣政策,歐洲或北美的投資者亦不需要走上半個地球來尋找增長的地區。因此,發達國家的股市近來跑贏了發展中國家,但問題是,這會維持多久。
新興國重新跑出 視乎通脹
發達國家的股市之跑贏發展中國家,一來是因為它們本身有增長,二來是因為發展中國家的通脹高企。要令發達國家的股市不再跑贏,除非是這兩個因素不再存在。但現時看來,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的經濟出現大逆轉的機會很微。因此,發展中國家的股市要重新跑贏,就一定要先扭轉它們國內的通脹。
現時看來,這個前景比較暗淡。例如,上星期本港媒體就報道了兩宗新聞:
1. 中國有8個省出現了200年來罕見的大旱,而這8個省在冬季的小麥產量一向佔全國的80%。因為失收,內地的小麥價格為之急升;
2. 珠三角的廠商很難請到工人,不得不大幅提高工資,才能吸引到外省民工。因此,至少在短期內,中國都很難把通脹壓得很低。
不過,在6至9個月之後,因為去年下半年的基數較高,加上貨幣和游資環境整體收緊,通脹將會開始放緩。若這一預測正確,現時呆滯的新興市場股市屆時就有可能迎來新一輪的高增長。
Pierre Gave
GaveKal亞洲區研究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