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醫委會下周三(8日)表決免實習方案,建制及泛民也各自醞釀透過立法,訂定類似新加坡的免考試執業制度,海外醫生在港工作滿指定年期,即擁有私人執業資格,但新加坡模式是否真的適合香港?六年前赴新加坡的港人醫生陳慈欣(Amanda),雖得到免試制度帶來便捷,但反對本港盲目跟隨新加坡,認為只會落得東施效顰下場。皆因香港睇症要「快、狠、準」,治療模式亦與外地不同,若不需海外醫生先吸收足夠臨床經驗,日後若私人執業始終有隱憂。
倡改善公院環境 提升待遇
1971年新加坡設立認可免試海外醫學院名單(Second Schedule),中大醫學院及港大醫學院2003年起榜上有名。陳慈欣2005年港大醫學院畢業後於屯門醫院工作,2012年考獲腦神經科專科資格。但她發現即使成為專科醫生,晉升前景不明,加上公院環境惡劣,「日日chur到盡」,丈夫又有意定居新加坡,故決定投身新加坡醫療系統。
2013年9月陳獲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聘請,以有條件註冊擔任神經內科副顧問醫生,年薪約21萬新加坡元(約132.3萬港元)。她說當時新加坡已逐步收緊招請海外醫生門檻,「近一兩年(該院)幾乎唔再請海外醫生,因為NUS(新加坡國立大學)加咗醫科生學額,要保障佢哋」。
為取得完全註冊資格,她接受兩年監督下執業,按要求每周做最少40小時臨床服務,包括巡房、門診。至於10%工時處理行政及教學,則不計入臨床工作內。兩年過去她成功取得完全註冊,但沒選擇到私營市場「搵真銀」,皆因新加坡近年着力提高公院醫生薪酬至接近私營市場水平,挽留人才,有晉升前景。
雖然她認為要海外醫生在香港再考執業試,有點「嘥氣」,但需保留一個讓他們熟習本港醫療系統的方法,如強制在公院工作一段時間、考試等。治本之法是改善公院環境,提升醫生薪酬待遇,挽留本地醫生,方能吸引海外醫生留低。若抵受不住社會壓力而設免試制度,亦應設認可醫學院名單及認可專科資歷名單,「而且要每個醫生、case by case考慮,唔可以係嗰間畢業嘅都批」。
■記者于健民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倡改善公院環境 提升待遇
1971年新加坡設立認可免試海外醫學院名單(Second Schedule),中大醫學院及港大醫學院2003年起榜上有名。陳慈欣2005年港大醫學院畢業後於屯門醫院工作,2012年考獲腦神經科專科資格。但她發現即使成為專科醫生,晉升前景不明,加上公院環境惡劣,「日日chur到盡」,丈夫又有意定居新加坡,故決定投身新加坡醫療系統。
2013年9月陳獲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聘請,以有條件註冊擔任神經內科副顧問醫生,年薪約21萬新加坡元(約132.3萬港元)。她說當時新加坡已逐步收緊招請海外醫生門檻,「近一兩年(該院)幾乎唔再請海外醫生,因為NUS(新加坡國立大學)加咗醫科生學額,要保障佢哋」。
為取得完全註冊資格,她接受兩年監督下執業,按要求每周做最少40小時臨床服務,包括巡房、門診。至於10%工時處理行政及教學,則不計入臨床工作內。兩年過去她成功取得完全註冊,但沒選擇到私營市場「搵真銀」,皆因新加坡近年着力提高公院醫生薪酬至接近私營市場水平,挽留人才,有晉升前景。
雖然她認為要海外醫生在香港再考執業試,有點「嘥氣」,但需保留一個讓他們熟習本港醫療系統的方法,如強制在公院工作一段時間、考試等。治本之法是改善公院環境,提升醫生薪酬待遇,挽留本地醫生,方能吸引海外醫生留低。若抵受不住社會壓力而設免試制度,亦應設認可醫學院名單及認可專科資歷名單,「而且要每個醫生、case by case考慮,唔可以係嗰間畢業嘅都批」。
■記者于健民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