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上海街收樓故事登舞台長青網文章

2011年02月1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2月14日 12:00
2011年02月14日 12:00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社會變遷,舊區樓齡半百的大廈,都難逃被發展商收購重建的命運。強拍收樓製造一個個令人同情的個案,亦令老字號街坊舖逐漸消失。居於上海街的劇團導演林羽,將現實舊區情懷,和保育與收購賠償之間的矛盾,創作成話劇搬上舞台,透過「70後」的角度反思社會保育和集體回憶的重要。

盼保育又盼收購心情矛盾

「有一日,一位好朋友站在上海街,指向一個荒廢窗框,說是舊日外婆的住址。」因這句說話和影像,林羽以此作為話劇藍本,創作出舊區典型故事——《夜.留聲》。故事講述上海街某地段被發展商收購,只有劇中主角林伯堅守到底。身兼導演及演員的林羽,飾演發展商收樓代表Fiona,講述她如何千方百計游說林伯遷出。另一主角為攝影師Sam,因拍攝上海街與林伯成為好友,並合力戲弄Fiona令她無功而回,從而探討昔日上海街的情懷。

「Fiona就是現實的小市民,為了力爭上游,公司叫她收樓,便騙林伯說危樓賣剩一間就唔值,都是現實收樓手法寫照。」她表示,雖然劇中的收樓個案是虛構的,但蒐集資料期間,得悉近旺角朗豪坊一帶的地段,已被發展商收購。同時她亦到上海街的地舖裙掛舖、金舖等,了解上海街變遷的背景。

未有彌敦道前,上海街也曾五光十色,昔日開業的「朱義盛」,以至即將結業的中興國貨,這些老字號都於上海街逐漸退隱,身為「70後」、大學時代居於上海街至今的林羽亦感唏噓,她說﹕「以前讀書時,不時會到亨得利表行看上鏈表,不過突然有一日再去,已經發現唔見咗間舖。」她慨嘆,現時已記不起「亨得利」的舖址,就正如時代改變,集體回憶亦因而淡忘。

「70後見證老字號有變無」

「70後同80後、90後不同之處,是我們見證着舊區老字號,由有變無,但年輕一輩就未有經歷過。」但身為上海街小業主的她,亦有如其他小市民一樣,在冀盼保育和收購賠償之間,感到心理矛盾,「我都會想過幾時先收到我(間屋),不過都會好矛盾,強拍收樓問題複雜,並非一面倒唔好,值得保留的舊貌,就應該有智慧地處理保留。」

數年前,林羽由一名普通「打工仔」,改為擔任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的全職駐場藝術家,她比喻自己如劇中收樓者改變成攝影師,希望透過劇目,表達「70後」對上海街的集體回憶,同時喚起大眾對保育的重視,「鬧得多先識保育,但無留意到要去珍惜,事實上香港有好多傳統情感,都應該要保留。」《夜.留聲》將於2月19日及2月20日,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黑盒劇場公演。

明報記者 陳家俊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