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本土派被打沉 地下化各自為政】
雨傘運動被視作失敗收場,有人歸咎「勇武」不足,有人指摘泛民只顧自身政治利益,參與「魚蛋革命」的阿泰(化名)認為,本土派最大共通點是「不滿泛民」,旺角騷亂時抗爭者終「勇武」起來,代價卻是多人被判重刑,提倡港獨更被政權以法之名打壓,令本土派力量幾近全軍盡墨,究竟未來是否仍有路可行?
民族陣綫發言人梁頌恆接受本報訪問時坦言,一、兩年前已預視本土派組織及香港整個反共陣營,最終要準備「地下化」工作,「大家都知中共點對少數民族,新疆西藏都有『集中營』,喺地面實際上冇好處。」他分析稱,在地面組黨「可能傳送訊息有效啲啦、可以參選啦、可以接觸更多人啦」,惟這些亦具成本,換來的效益卻慢慢消逝。他舉例說,大學內組織邀請他演講,校方會不批准,本土派參選權亦被剝奪,令組織化失去作用,反拖累仍可低調做事的夥伴。
相關新聞:旺角騷亂解構:親歷者口述重組混戰10小時
「大家好似抗拒同路人」
旺角騷亂發生後,同年4月香港首個主張「港獨」的學生組織「學生動源」成立,召集人鍾翰林(圖)曾表示,港獨組織未來發展會趨向「地下化」,他兩年後接受本報訪問時就透露「地下化」工作仍在商討,本土派的問題就是未能團結,「今時今日獨派入面都未能有個有效共識,純粹講緊獨派團結,已經未做到。」他形容獨派組織各自為政,「大家好似少少抗拒與同路人合作」。
另一支持港獨的組織「學生獨立聯盟」的召集人陳家駒主張,把香港問題提升至國際層面,因為香港即使再有大規模群眾運動,政府被動搖的可能性不大,故希望國際人權組織或各國政府向港府施壓,「港府除向中央政府交代,亦要向商家交代」;他解釋,若國際社會指摘中國打壓香港人權,令商界利益受損,將令香港管治權威受挫,故研判未來抗爭應集中把香港人權事務「國際化」。
【政府迴避調查 定性暴亂主導觀感】
香港過去亦發生騷亂及暴動,其中在1966年4月發生、因反對天星小輪加價而引發的六六暴動事件,事發後不足一個月,時任港督戴麟趾爵士即宣佈成立「九龍騷動調查委員會」,最終發表《一九六六年九龍騷動調查委員會報告書》,尋找觸發騷亂的直接及間接原因。
旺角騷亂發生後,時任特首梁振英拒絕設獨立調查委員會就事件作公開聆訊,立法會內建制派又否決動用《特權法》調查,逾600名學者及社會知名人士曾聯署,要求港府作獨立調查避免同類事情再發生。林鄭上場後,續拒成立獨立調查小組。有份參與聯署的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圖)認為,政府拒絕獨立調查,是因不想觸發太多涉及深層原因的討論,包括傘運後的政治矛盾,只想憑定性為「暴亂」來左右社會對事件的觀感。
至於當晚警方的「關鍵人物」,被內部批評指揮不力的時任旺角副指揮官丘紹箕,事前原盛傳會調升商業罪案調查科的「當紮位」,騷亂後同年7月最終調任邊境警區指揮官,他早前已調返警察總部任支援部總警司;向天開槍的交通警黃慶威,現仍駐守西九交通部,據悉今年等候晉升結果。另外,騷亂中遭磚頭擊中臉部受傷的時任旺角警區警民關係組警長黃樂安,曾獲薦升警署警長,但未能通過考核,據悉去年再獲薦終於成功,現時為西九機動部隊小隊警署警長。
相關新聞:旺角騷亂解構:旺角騷亂被告控罪一覽
民間智庫不發達 恐難有真實紀錄
當年六七暴動後,港英政府有詳細報告及建議,鍾劍華指當社會走向理性、公共權力受制約時,政府更有責任向社會交代,故旺角騷亂應有深入調查,認為迴避調查是政治決定,不調查的原因都是藉口。他又舉近年英國騷亂為例,程度較旺角騷亂嚴重,英政府願付錢讓不同機構調查,即使結論不同,也會把報告公開,因為英國是民主社會,智庫較發達,有獨立財政系統及較多民間資源支援。相反,香港民間智庫不發達,得不到商業機構贊助,加上商人「睇北京頭食飯」,「大部份政黨獨立研究較弱,特別民主派,呢件事入面較具民意基礎嘅政治團體都無能力做獨立調查,建制派政黨更加唔會做」。
本報重整騷亂過程,綜合連串呈堂證供及騷亂參與者自白後,發現來自警方的資料是一片空白,無從知悉警方當晚部署,甚至不知警察連開兩槍的調查報告是如何撰寫,但如果香港設立《檔案法》,情況會否改寫?
前檔案處處長朱福強指,《檔案法》規範公職人員在公事上須立檔及存檔,但若市民或公眾想索取資料,仍只能引用《公開資料守則》,「我知傳媒朋友一直用呢個《守則》要求查閱政府檔案嘅經歷都好慘,有啲可能兩年都睇唔到;呢個唔係法例,加上公務員對公開檔案保守、恐懼」,故他認為就算有《檔案法》,想立時了解警方當晚部署仍是困難重重,但最少有關檔案若干年後,有獲解封曝光一天。
【後鐵腕時代 小販獲一線生機】
經歷2016年旺角騷亂後,事隔三年,今年農曆新年時位於朗豪坊前的旺角夜市,依然擠滿人群,有近百小販檔,曾擺賣熟食近30年、由街邊推車仔做到入舖的蒸腸粉大王曾啟新形容,英殖時小販隊掃蕩,大家會「識做」,要不搬入橫街後巷,或在較闊行人路擺賣,「旺嘅地方你擺唔到,證明佢有做嘢嘛,咁大家都好落台!」但回歸後政府做法已明顯不同,其中在董建華時代「都鬆啲,都仲有得做吓嘅……但最差呢,就係梁振英嗰段時間,殺得好絕!」新哥直言,基層節日時卑微的生計都被強大政府機器趕絕,因而埋下「後患」。
「氣氛改變 唔阻街都畀擺」
新哥指,農曆年熟食小販本聚腳在深水埗,但「桂林夜市」被掃蕩,小販才湧至旺角擺檔,人群亦聚集砵蘭街,市民不滿情緒積累心頭,「我睇呢,雨傘(運動)都有關係,佔中後嗰次過年開始,開檔趕到好絕;平時過年走鬼,但唔使搞到檔都開唔到,經過嗰次後連檔都唔畀擺」。於是,市民累積不滿情緒卻又無從發洩,變成助長旺角騷亂的火藥引,「食碗碗仔翅又好,食腸粉也好,食食吓走鬼喎!即係有時攞碟腸粉都未落豉油(便遭掃蕩),一年又係咁,兩年又係,三年又係咁,市民就(怨)有冇搞錯,過年幾日畀我哋熱鬧吓都好啦,你個政府點做㗎?」於是令跟小販不相識的市民,面對食環鐵腕執法時,都願意挺身代出頭。
旺角騷亂參與者阿泰(化名)在騷亂後兩年,都與朋友夾份在初一開檔,他如此形容街上氣氛的改變:「都有警察維持秩序,都有溝通,執法寬鬆咗,體驗到一樣嘢,法律係死、人係生,大家會互相遷就,只要你唔阻到條街,(警察)都會畀你擺」。他指騷亂後兩年,未再見食環署職員出現,但便衣警察較多,他們會問「你有幾多嘢啊?」、「我幫你睇住」、「唔好擺太出就OK」,暗地裏維持秩序,不會有穿制服的警察出現,因為怕群眾不喜歡,「警察人性化咗,會同情當晚示威者,其實大家都有錯」。
雨傘運動被視作失敗收場,有人歸咎「勇武」不足,有人指摘泛民只顧自身政治利益,參與「魚蛋革命」的阿泰(化名)認為,本土派最大共通點是「不滿泛民」,旺角騷亂時抗爭者終「勇武」起來,代價卻是多人被判重刑,提倡港獨更被政權以法之名打壓,令本土派力量幾近全軍盡墨,究竟未來是否仍有路可行?
民族陣綫發言人梁頌恆接受本報訪問時坦言,一、兩年前已預視本土派組織及香港整個反共陣營,最終要準備「地下化」工作,「大家都知中共點對少數民族,新疆西藏都有『集中營』,喺地面實際上冇好處。」他分析稱,在地面組黨「可能傳送訊息有效啲啦、可以參選啦、可以接觸更多人啦」,惟這些亦具成本,換來的效益卻慢慢消逝。他舉例說,大學內組織邀請他演講,校方會不批准,本土派參選權亦被剝奪,令組織化失去作用,反拖累仍可低調做事的夥伴。
相關新聞:旺角騷亂解構:親歷者口述重組混戰10小時
「大家好似抗拒同路人」
旺角騷亂發生後,同年4月香港首個主張「港獨」的學生組織「學生動源」成立,召集人鍾翰林(圖)曾表示,港獨組織未來發展會趨向「地下化」,他兩年後接受本報訪問時就透露「地下化」工作仍在商討,本土派的問題就是未能團結,「今時今日獨派入面都未能有個有效共識,純粹講緊獨派團結,已經未做到。」他形容獨派組織各自為政,「大家好似少少抗拒與同路人合作」。
另一支持港獨的組織「學生獨立聯盟」的召集人陳家駒主張,把香港問題提升至國際層面,因為香港即使再有大規模群眾運動,政府被動搖的可能性不大,故希望國際人權組織或各國政府向港府施壓,「港府除向中央政府交代,亦要向商家交代」;他解釋,若國際社會指摘中國打壓香港人權,令商界利益受損,將令香港管治權威受挫,故研判未來抗爭應集中把香港人權事務「國際化」。
【政府迴避調查 定性暴亂主導觀感】
香港過去亦發生騷亂及暴動,其中在1966年4月發生、因反對天星小輪加價而引發的六六暴動事件,事發後不足一個月,時任港督戴麟趾爵士即宣佈成立「九龍騷動調查委員會」,最終發表《一九六六年九龍騷動調查委員會報告書》,尋找觸發騷亂的直接及間接原因。
旺角騷亂發生後,時任特首梁振英拒絕設獨立調查委員會就事件作公開聆訊,立法會內建制派又否決動用《特權法》調查,逾600名學者及社會知名人士曾聯署,要求港府作獨立調查避免同類事情再發生。林鄭上場後,續拒成立獨立調查小組。有份參與聯署的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圖)認為,政府拒絕獨立調查,是因不想觸發太多涉及深層原因的討論,包括傘運後的政治矛盾,只想憑定性為「暴亂」來左右社會對事件的觀感。
至於當晚警方的「關鍵人物」,被內部批評指揮不力的時任旺角副指揮官丘紹箕,事前原盛傳會調升商業罪案調查科的「當紮位」,騷亂後同年7月最終調任邊境警區指揮官,他早前已調返警察總部任支援部總警司;向天開槍的交通警黃慶威,現仍駐守西九交通部,據悉今年等候晉升結果。另外,騷亂中遭磚頭擊中臉部受傷的時任旺角警區警民關係組警長黃樂安,曾獲薦升警署警長,但未能通過考核,據悉去年再獲薦終於成功,現時為西九機動部隊小隊警署警長。
相關新聞:旺角騷亂解構:旺角騷亂被告控罪一覽
民間智庫不發達 恐難有真實紀錄
當年六七暴動後,港英政府有詳細報告及建議,鍾劍華指當社會走向理性、公共權力受制約時,政府更有責任向社會交代,故旺角騷亂應有深入調查,認為迴避調查是政治決定,不調查的原因都是藉口。他又舉近年英國騷亂為例,程度較旺角騷亂嚴重,英政府願付錢讓不同機構調查,即使結論不同,也會把報告公開,因為英國是民主社會,智庫較發達,有獨立財政系統及較多民間資源支援。相反,香港民間智庫不發達,得不到商業機構贊助,加上商人「睇北京頭食飯」,「大部份政黨獨立研究較弱,特別民主派,呢件事入面較具民意基礎嘅政治團體都無能力做獨立調查,建制派政黨更加唔會做」。
本報重整騷亂過程,綜合連串呈堂證供及騷亂參與者自白後,發現來自警方的資料是一片空白,無從知悉警方當晚部署,甚至不知警察連開兩槍的調查報告是如何撰寫,但如果香港設立《檔案法》,情況會否改寫?
前檔案處處長朱福強指,《檔案法》規範公職人員在公事上須立檔及存檔,但若市民或公眾想索取資料,仍只能引用《公開資料守則》,「我知傳媒朋友一直用呢個《守則》要求查閱政府檔案嘅經歷都好慘,有啲可能兩年都睇唔到;呢個唔係法例,加上公務員對公開檔案保守、恐懼」,故他認為就算有《檔案法》,想立時了解警方當晚部署仍是困難重重,但最少有關檔案若干年後,有獲解封曝光一天。
【後鐵腕時代 小販獲一線生機】
經歷2016年旺角騷亂後,事隔三年,今年農曆新年時位於朗豪坊前的旺角夜市,依然擠滿人群,有近百小販檔,曾擺賣熟食近30年、由街邊推車仔做到入舖的蒸腸粉大王曾啟新形容,英殖時小販隊掃蕩,大家會「識做」,要不搬入橫街後巷,或在較闊行人路擺賣,「旺嘅地方你擺唔到,證明佢有做嘢嘛,咁大家都好落台!」但回歸後政府做法已明顯不同,其中在董建華時代「都鬆啲,都仲有得做吓嘅……但最差呢,就係梁振英嗰段時間,殺得好絕!」新哥直言,基層節日時卑微的生計都被強大政府機器趕絕,因而埋下「後患」。
「氣氛改變 唔阻街都畀擺」
新哥指,農曆年熟食小販本聚腳在深水埗,但「桂林夜市」被掃蕩,小販才湧至旺角擺檔,人群亦聚集砵蘭街,市民不滿情緒積累心頭,「我睇呢,雨傘(運動)都有關係,佔中後嗰次過年開始,開檔趕到好絕;平時過年走鬼,但唔使搞到檔都開唔到,經過嗰次後連檔都唔畀擺」。於是,市民累積不滿情緒卻又無從發洩,變成助長旺角騷亂的火藥引,「食碗碗仔翅又好,食腸粉也好,食食吓走鬼喎!即係有時攞碟腸粉都未落豉油(便遭掃蕩),一年又係咁,兩年又係,三年又係咁,市民就(怨)有冇搞錯,過年幾日畀我哋熱鬧吓都好啦,你個政府點做㗎?」於是令跟小販不相識的市民,面對食環鐵腕執法時,都願意挺身代出頭。
旺角騷亂參與者阿泰(化名)在騷亂後兩年,都與朋友夾份在初一開檔,他如此形容街上氣氛的改變:「都有警察維持秩序,都有溝通,執法寬鬆咗,體驗到一樣嘢,法律係死、人係生,大家會互相遷就,只要你唔阻到條街,(警察)都會畀你擺」。他指騷亂後兩年,未再見食環署職員出現,但便衣警察較多,他們會問「你有幾多嘢啊?」、「我幫你睇住」、「唔好擺太出就OK」,暗地裏維持秩序,不會有穿制服的警察出現,因為怕群眾不喜歡,「警察人性化咗,會同情當晚示威者,其實大家都有錯」。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