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貧窮人口前年破百萬大關,即使計及政府恒常現金扶貧措施,窮人仍多達101萬,佔本港人口14.7%。扶貧委員會昨舉行高峰會,特首林鄭月娥為貧窮率近四年只升不跌辯解,指貧窮線不計市民資產,貧窮人口或被高估,把部份高資產、低收入的長者計算在內。有學者批評,林鄭以歪理混淆視聽,試圖為貧窮率高企卸責。
記者:梁銘恩
林鄭月娥於高峰會上花逾5分鐘讀稿,向社福界和商界人士講述貧窮線制度的限制。她指扶委會採用「相對貧窮」概念,故統計上,貧窮人口永遠存在。而制訂貧窮線時,數據並無計算市民資產,或會令貧窮人口被高估。她認為,隨着本港人口老化,沒有穩定收入的退休人士不斷增加,因收息低,他們都會被計算在貧窮線之下,實際上卻有充足資產維持生計。
日前被立法會議員狠批「冇人性」的林鄭進一步提出,政府會探討措施,擴闊分析的面向及數據的收集,促進公眾了解本港的貧窮情況。
政務司司長張建宗隨後接力講解,貧窮線只視恒常現金援助為「減貧效應」,掣肘相當大。他羅列十多項不被計入貧窮線的措施,包括公屋援助、醫療券、二元乘車優惠、派4,000元和幼稚園免費教育等,反駁外界指控政府「越扶越貧」。
倘計入資產 學者:窮人會更多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黃於唱質疑,政府搬出各種理由,圖為貧窮率持續高企卸責,理據根本站不住腳。他反駁,即使把資產計入貧窮線內,貧窮率亦不會下降,「要用資產來定義,就唔好只係計長者嘅物業,用全港資產去計個相對貧窮率」。他估計,以現時貧富懸殊差距,貧窮人口應會更高。
對於港府認為貧窮線的「減貧效應」只計恒常現金援助是掣肘。黃於唱則指,貧窮線用意反映大趨勢,貧窮率上升反映基層收入追不上大市增長,政府扶貧成效不彰,反而訴諸制度,選擇性計算基層受惠的津貼,反問「點樣為之公道?幼稚園免費教育要計?咁大學教育計唔計?好多中產都有受惠,一個學生隨時有幾十萬『收入』」,效果隨時適得其反。
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則指,收入差距是引致貧富懸殊的關鍵,亦是國際公認指標。他認為港府一邊公佈貧窮數字「轉個頭又搵啲藉口推翻統計結果」,做法荒謬。他認同,華人社會不少人都選擇買樓養老,如政府執意改革貧窮線計法,建議把可轉換成現金的資產計算為住戶收入,如股票、的士牌和投資物業,但自住物業不應計算在內。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記者:梁銘恩
林鄭月娥於高峰會上花逾5分鐘讀稿,向社福界和商界人士講述貧窮線制度的限制。她指扶委會採用「相對貧窮」概念,故統計上,貧窮人口永遠存在。而制訂貧窮線時,數據並無計算市民資產,或會令貧窮人口被高估。她認為,隨着本港人口老化,沒有穩定收入的退休人士不斷增加,因收息低,他們都會被計算在貧窮線之下,實際上卻有充足資產維持生計。
日前被立法會議員狠批「冇人性」的林鄭進一步提出,政府會探討措施,擴闊分析的面向及數據的收集,促進公眾了解本港的貧窮情況。
政務司司長張建宗隨後接力講解,貧窮線只視恒常現金援助為「減貧效應」,掣肘相當大。他羅列十多項不被計入貧窮線的措施,包括公屋援助、醫療券、二元乘車優惠、派4,000元和幼稚園免費教育等,反駁外界指控政府「越扶越貧」。
倘計入資產 學者:窮人會更多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黃於唱質疑,政府搬出各種理由,圖為貧窮率持續高企卸責,理據根本站不住腳。他反駁,即使把資產計入貧窮線內,貧窮率亦不會下降,「要用資產來定義,就唔好只係計長者嘅物業,用全港資產去計個相對貧窮率」。他估計,以現時貧富懸殊差距,貧窮人口應會更高。
對於港府認為貧窮線的「減貧效應」只計恒常現金援助是掣肘。黃於唱則指,貧窮線用意反映大趨勢,貧窮率上升反映基層收入追不上大市增長,政府扶貧成效不彰,反而訴諸制度,選擇性計算基層受惠的津貼,反問「點樣為之公道?幼稚園免費教育要計?咁大學教育計唔計?好多中產都有受惠,一個學生隨時有幾十萬『收入』」,效果隨時適得其反。
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則指,收入差距是引致貧富懸殊的關鍵,亦是國際公認指標。他認為港府一邊公佈貧窮數字「轉個頭又搵啲藉口推翻統計結果」,做法荒謬。他認同,華人社會不少人都選擇買樓養老,如政府執意改革貧窮線計法,建議把可轉換成現金的資產計算為住戶收入,如股票、的士牌和投資物業,但自住物業不應計算在內。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