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六四30年:八九熱血 傘運重燃北加州香港會 拒袖手旁觀長青網文章

2019年05月1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9年05月15日 06:35
2019年05月15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六四的戰場,在國內,亦在國外。美國的三藩市,華人佔了全市超過20%人口,以前香港人及台灣人居多,現在大陸人居多。這種轉變,在擺放三藩市民主女神像的花園角(Portsmouth Square)附近一帶清楚可見。「喺唐人街周圍望一望掛嘅旗,原先係青天白日旗佔多,最近十年好多都轉成五星旗。」北加州香港會會長Ken說。變化,不只是三藩市的旗,更是這批港人的心。六四感動過他們,生活摧殘了他們。再勾起他們爭取自由民主決心,是2014年雨傘運動。「中國喺美國影響力越來越緊要,我哋一啲嘢都唔做,對自己良心唔可以交代。」香港會核心成員Stanley說。


記者︰黎仕南 力 高

攝影︰謝榮耀 彭志行

Ken在1988年來美,在緬因州讀碩士,八九學運時已與幾位志同道合留學生,在學校舉行記者招待會,表達支持遠方的學生運動。他猶記得:「後來有5.20(應是5.28)全球華人大遊行,一大班同學去波士頓,我哋開車去當時大概要40個小時,浩浩蕩蕩,屠殺之後大家非常傷心,搞了一個追悼會,有幾百個非華人出席並譴責。」當時全球華人遊行是緊隨着5月27日的《民主歌星獻中華》,香港有150萬人遊行,亦是至今最多人遊行的一次。Stanley當時放暑假回香港,參與了當日遊行,六四屠城時一直在電視機聽着當時亞視記者謝志峰的現場報道,一生難忘。


六四屠城後,全美華人一腔熱血,紛紛成立關注香港及中國民運人士組織。可惜十年過去,廿年過去,生活壓力洗刷了當日感動,連Ken及Stanley自己亦沉寂下來。2014年9月香港爆發雨傘運動,再次點燃這些海外港人。Ken 2011年成立香港會,雖然不算傘後組織,但自言「與雨傘運動分唔到關係」。2014年傘運期間他在三藩市派黃絲帶,搞簽名運動,在花園角搞燭光紀念晚會,引起本地社區關注,「雨傘前香港會只有十多人,雨傘後至今已有300多人」,當中包括Stanley。他曾形容自己是「港豬」,六四後只為稻粱謀,他說:「六四時我是比較遙遠的旁觀者,但9.28佔中時就變成一個參與者。真係好激憤,有點無力感。但想真係做啲嘢,見到香港會有活動,所以我開始參與多啲,做多啲嘢。」他更返港到金鐘參與佔領,他笑說:「當時我喺圖書館(當時稱「遮打自修室」),負責踩單車發電」。


相關新聞:六四30年:難忘坦克人 敬仰雙學三子洋畫家繪出愛港情結

聲援香港人抗爭 「他們不孤單」

相比海外其他民運組織,北加州香港會不算是有規模的組織,資金主要只靠十多名核心會員墊支。面對中國在三藩市的影響力越來越強大,Ken及Stanley承認︰「在美國有心出來關心香港及中國民主的人士其實不多」,但不代表兩人要袖手旁觀:「我哋應該要有另一方面聲音出嚟,譬如參與六四紀念運動或者參與香港關注事情,一啲嘢都唔做,對自己良心唔可以交代。」他透露:「我們亦一直同方政的民主教育基金會合作,我們在這裏搞的活動,學運領袖周鋒鎖幾乎每一次都來,有時更撐住黃傘。」現時香港會不時為香港及中國民主發聲,就算是以卵擊石,都繼續舉辦活動推動民主自由,向美國國會議員發表意見。眼下香港正討論修訂《逃犯條例》,北加州香港會亦正為此努力,發動「一人一信致國會議員反對香港逃犯條例修訂」,希望「佢哋考慮對香港政策或者對中國政策,有一把聲音喺裏面」。


Stanley認為八九民運人士與傘運人士在抗爭的路上不能分開。傘運失敗「不是香港人唔試,不是香港人唔企出來,而是香港政府背後有一個一黨專政的中國政府喺後面,中國政府不改變的話,香港可以改變的機會亦很低。」小小組織推動民主,他坦言很多時都有無力感,但真的去做時就不會想太多,希望「做得幾多得幾多」。就算一時間他們做的工作看不到影響,但他說:「如果可以作為一個種子,年輕人開始思考呢個問題(民主),可能喺適當時候發揮作用,香港依家做緊抗爭嘅人,見到我哋亦都喺度做緊聲援的話,希望起碼喺心理層面令佢哋覺得唔好咁孤單。」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