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國正式超過日本,成為僅次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日本政府昨公布,去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為5.47萬億美元(約45.8萬億港元),較中國上月公布的5.88萬億美元低7%。這是日本42年來首次讓出「世界第二」頭銜,《華爾街日報》指出,它標誌中國和日本分別開始崛起和衰落,亦勢令中國在國際事務上將被要求承擔更大責任。
日本去年第4季度GDP錄得近5個季度內首次負增長,全年名義(nominal)GDP為5.47萬億美元(約45.8萬億港元),自1968年超越西德後,首次退居全球第3。首相菅直人、官房長官枝野幸男與經濟財政相與謝野馨,均對中國經濟發展表示「歡迎」。菅直人說,希望與中國合作,帶動日本經濟發展。中國官方新華社亦堅稱,日中排名對調的大背景,是「中日共贏」的經濟格局,中國既是眾多日本企業的生產基地,亦成為日本商品最重要海外市場之一。
菅直人﹕歡迎中國發展
中國GDP在2009年追貼至僅落後日本1583億美元;去年第2季,中國GDP達1.33萬億美元,以500億美元優勢首度超越日本,當時輿論已認為日中逆轉成定局。中國政府對此反應審慎。國家統計局上月公布去年GDP數據時,局長馬建堂一邊稱中國即將成為世界第二,是民眾「艱苦奮鬥、不斷進取的結果」,一邊強調按人均計算,中國仍是世上較貧窮的國家之一。
統計局強調國家仍屬貧窮
中國目前人均收入僅為日本十分之一左右。世界銀行估計,逾1億中國人每天生活費不足2美元,貧窮人口幾乎相當於日本人口總數。《華爾街日報》認為,中國對崛起感到自豪,但也不願渲染,北京既擔心接過經濟強國的頭銜,會為這個在很多方面仍屬貧窮的國家帶來不必要的責任,也擔心歐美以此,作為逼迫中國承擔更大減排責任及增加匯率彈性的理據。該報指出,中日不同之處在於,對美國來說,日本雖是經濟對手,但亦是地緣政治與軍事盟友,而中國卻在各方面都是潛在挑戰者。
民眾望與「幸福感」看齊
內地民眾對GDP快速增長亦非盲目吹捧。不少省份在早前的地方「兩會」上,提出力爭「十二五」把地區生產總值翻一番,但這種以高GDP作為政績的做法,並未獲得民間認同。新華社綜合網民意見指出,民眾希望政府應把「幸福感翻番」與「GDP翻番」看齊,讓經濟增長惠及民生。
日高科技仍佔優
東京早稻田大學中國博士生謝志海(譯音)說﹕「真正衡量GDP標準的,是國民是否享受舒適的生活,在日本我可以感覺到這一點。」在日華裔留學生李燕銘(譯音)指出,日本發展雖放緩,但仍在高科技等領域有相當強的優勢,中國要趕上日本並不容易。內地最大搜尋引擎百度的總裁李彥宏則指出,中國雖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尚未如美日韓那樣產生像IBM、豐田與三星這樣真正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公司。中日兩國的經濟總量仍遠低於美國,兩國GDP總和僅為美國去年14.66萬億美元GDP的四分之三左右。
新華社/華爾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