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理財救兵】夫炒燶股蝕百萬 離婚撫養兩子女 堅強媽部署買樓退休長青網文章

2019年05月2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9年05月26日 09:35
2019年05月26日 09: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蘋果日報】《財務分析個案》
鄭小姐,45歲,成衣採購買手
女兒,22歲,美國留學生
兒子,20歲,本地大專學生
《財務背景》
鄭小姐從事成衣採購業,連同雙糧及花紅計,月薪7.5萬元。鄭小姐是單親媽媽,獨力撫養一對子女,為家庭支柱。她自言收入雖高,但工時長(朝九晚九,常出差)、工作壓力大,加上成衣業日漸式微,有一定年紀的她隨時面臨「炒魷魚」危機。鄭小姐手持現金35萬元、等值4萬港元的日圓;一份100萬元人壽保險供至60歲。現時每月開支5.9萬元(包括女兒美國留學費用3.1萬元、稅務開支2,000元、租金1.4萬元、生活雜費1.2萬元),剩餘1.6萬元用作儲蓄。
女兒將於2020年3月完成美國大學學位,到時候鄭小姐毋須再支付學費,財政狀況將會較為鬆動,每月開支由5.9萬元減至2.8萬元,可有4.7萬元儲蓄。
《理財目標》
前夫好賭,十年前炒賣股票蝕過百萬元,即使耗盡夫婦共同積蓄仍死性不改,欲要老婆借高利貸再博一次。鄭小姐當時為了一對年幼子女着想,忍痛離婚。鄭小姐後來患上抑鬱症,花錢醫病,直至近五年病情好轉,才重返職場。
重過新生後,鄭小姐開始有穩定收入,亦快供滿兒女學業,想重新整理財務及計劃65歲退休生活。現時鄭小姐與妹妹合租村屋單位,兩人打算各自儲150萬元,兩年後合資買樓上車。因為有穩定工作,鄭小姐相信能通過銀行壓力測試;另外,她有感香港政治環境不穩定、生活質素越來越差,尤其她患病期間感受到醫療系統崩潰,因此她欲儲150萬港元退休投資移民台灣或馬來西亞。她亦想請教理財專家若想65歲退休後,月入1.5萬元,現時投資該如何部署?
鄭小姐過去十年的人生經歷確實感人,前夫炒股輸清積蓄,她為了一對年幼子女着想而忍痛離婚。之後患上抑鬱症,估計得到家人及朋友支持,能夠逆境自強,重返職場,自食其力,節衣縮食,養大一對子女,甚至有能力讓大女到美國留學,她的奮鬥經驗值得其他人學習。那些教人炒賣的財經評論員,實在應自我反省,他們鼓勵市民投機、走捷徑,結果破壞了不少家庭的幸福。
月入7.5萬足夠通過壓測
現時鄭小姐月薪7.5萬元,計劃65歲退休,距今還有20年,加上兩名子女快將完成學業,開始工作賺錢,故此要達到兩項理財目標,完全不成問題。最重要是注意身體健康,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工作至65歲退休。
鄭小姐現時每月儲蓄1.6萬元,一年便有20萬元。明年3月女兒大學畢業後,每月更可儲蓄4.7萬元,一年便有50多萬元,加上手上有近40萬元積蓄,故此要在兩年後(或多幾個月)儲足150萬元買樓上車,應該不成問題。
問題是以鄭小姐每月賺7.5萬元,加上兩年後子女已工作,為何仍要與妹妹合資置業?若果擔心首期不足,可以考慮購入600萬元(或以下)的物業上車,向按揭證券保險公司申請八成按揭,只須付120萬元首期,餘下480萬元樓按分20年償還,每月供款約2.5萬元,佔現時入息三分一,完全可以通過壓力測試。
至於妹妹,若兩年後同樣儲足150萬元,亦可以考慮購入600萬元(或以下),甚至400萬元(或以下)的物業,申請八成,甚至九成按揭(要考慮還款能力),姊妹二人便可以各自擁有自己的物業。
完成上車大計後,鄭女士每月4.7萬元的儲蓄,扣除1.1萬元額外住屋開支(每月供樓2.5萬元扣減原先交租1.4萬元),每月仍有3.6萬元盈餘,一年便有40多萬元。故此,置業後再過多三年,便可再儲足150萬元,用作申請投資移民。但正如我之前在本欄所述,移民往鄰近國家或地區,政治環境、生活質素,以至醫療服務,未必較香港為佳。
由於鄭女士每月儲蓄的錢都有特定目標,兩、三年後便要動用,故此投資不宜過份進取,可以一半做定存(接近2厘息),一半定期購買盈富基金(股息率約3厘)及地產股,用作對沖買樓開支,日後樓價上升,手上地產股股價也會上升。
65歲可申安老按揭退休
鄭小姐兩年後首置,65歲退休時完成供樓大計,手上600萬元物業即使不升值,到時申請安老按揭,每月剛好可領1.5萬元。這還未計算兩年後每月儲蓄到的錢,以及透過投資可以賺取到的回報。兩年後每年儲40多萬元,18年後便有700多萬元,再加上投資回報理應超過1,000萬元。每年投資回報3厘便有30萬元,即每月2.5萬元,計及通脹亦應足夠應付每月生活所需,退休生活已不成問題。
林本利
(經濟學家、活道教育中心創辦人)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