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香港樓宇沖天建 住得高,身體好?長青網文章

2019年05月2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9年05月27日 14:35
2019年05月27日 14: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港聞專題】
九龍站摩天豪宅天璽一個極高層單位本月以天價1.9億元成交,廣告形容這個樓盤是「舉世仰慕」,然而是否真的住得高,人生就特別好?香港鮮有關於樓層與住客身心關係的研究,本報翻查過去數年國際間的學術報告,發現各走極端的結論。
挪威生命科學大學三年前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高層住戶患心血管疾病比住低層高;同在歐洲的瑞士伯恩大學較早前一項同類研究則指出,低樓層住客患心血管病風險比高層住客為大。
住宅樓宇不斷向高空發展,日出康城及機鐵九龍站上蓋近年落成的大型屋苑動輒50至60層。到底高處不勝寒,還是更上一層樓才是真理?
記者:梁嘉麗 曾偉龍
挪威:11樓以上居民34%心臟病
到底居住樓層跟中風、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是否有關係?心臟專科醫生梁國輝解釋,外國不時有研究報告,但只是很初步研究,對於高層住客比較易有心血管疾病的說法,他認為暫時很難作定論,「心臟病有遠、近因素,近因主要係『三高』,而遠因就係環境污染、社會階層,生活習慣等,但遠因就未有任何確實研究報告證實當中嘅關係」。
梁指出,近年樓宇高度在歐美地區的關注多了,因為以前較少高樓。在研究樓層與健康的關係時,更應同時考慮文化因素和居住者的經濟背景,「香港人住得越高就越貴,但歐美就可能係比較基層先會住高層」。
挪威生命科學大學一項名為「居住樓層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奧斯陸健康及環境研究」報告顯示,住在11樓或以上樓層的居民中,34.3%患有心血管疾病,而住在地下及一樓的只是14.3%。研究亦包括不同樓層住戶的職業、教育程度等社會及經濟因素的數據,顯示居住高層的人士差不多五成是低下階層、藍領, 而低層的有差不多六成是專業人士、社會領袖等。
醫生:太多干擾因素
報告指出,在挪威,高樓大廈並不吸引,住在高層的人多數有比較弱的社會連結,「若考慮到社會及經濟因素,香港就剛好相反,住得高反而係比較富裕,生活質素好,亦有較多資源及早進行深入嘅健康檢查,對心血管疾病嘅診治會有顯著分別」。
另一項由瑞士伯恩大學2013年做的「高空生活?瑞士居住樓層的死亡率」研究報告,則提出相反結論,顯示低樓層住客比8樓以上的住客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多出1.35倍。
心臟專科醫生高耀鈞認為,在香港,居住樓層跟心血管疾病並未有直接關係,兩者之間太多干擾因素,「反而係有冇升降機嘅分別影響較大,上一代人住唐樓,日日行幾轉樓梯,依家大部份人都用升降機,都市人嚴重缺乏運動。少運動嘅人好大可能有三高,係心血管疾病最大誘發因素」。
居住高度跟心血管病的關係,香港現時未有研究數據,但與其探討居住樓層,高耀鈞認為更應認真研究城市人生活模式,「食飯時專心,唔好食咁快,慢慢消化,可以減低過份攝取糖份。仲要將運動融入生活,多啲行路、上樓梯,『坐』係新癌症!」
挪威的研究亦有提及一項有關大氣電流影響高層住戶健康的假說,指地方越高電位越大,而人體為平衡地球表面和人體之間電位的過程中,發炎風險和血液黏稠度會增加,均可導致心臟病,但中大物理系高級講師湯兆昇認為,有關假說難以成立。湯解釋,人體有一定程度的導電性,受到大氣電場等外來電場影響時,身體內極小量電荷會重新分佈,抵銷外來電場,令身體成為一個「等位表面」,內部運作不受大氣電場影響,樓宇外殼亦會阻隔部份大氣電場。
湯指出,空氣中電場同時受到時間及天氣等多種複雜因素影響,不會因數層樓的高度差異而有明顯改變,而從統計上看,居於山上的居民身上亦沒有發現假說中的效應。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