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命名爭議 或稱「代用蛋白」長青網文章

2019年05月2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9年05月28日 06:35
2019年05月28日 06:35
新聞類別
健康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在歐美,人造肉命名牽涉利益之爭,傳統肉商正推動政府趕在2021年人造肉推出市場前為其正名,以免「肉類」一詞被濫用。
人造肉於2013年在荷蘭培植成功,當時報章戲稱「科學怪堡」(Frankenburger),其他名稱則包括「實驗室肉」(lab meat)、「人造肉」(artificial meat)、「免宰肉」(slaughter-free meat)、「乾淨肉」(clean meat)和「細胞肉」(cell-based meat)等。
反對科技製品自稱「乾淨」
推廣人造肉的Good Food Institute去年9月做了消費者民調亦沒結論,但相信美國農業部會定出最準確具體標籤,最重要是「保障公眾健康,保護對紅肉和禽類敏感者」。在傳統肉食業眼中,假的真不了,只擔心人造肉取名不當,會如當年杏仁、椰子素奶面世時,「以奶之名」入侵傳統市場。美國畜牧聯會已表態,要求只有以傳統方法培育及屠宰的才可稱「肉類」,建議科技製品名為「細胞培育科技製成的食物」,素肉稱「代用蛋白」。國家畜牧牛肉聯會則反對科技製品自稱「乾淨」,認為是詆毀傳統肉類「骯髒」。
至於德國,去年農業部訂定指引,要求人造肉商標明用料,並禁止以「扒」等肉類部位作標籤,但借用煮法的「燉素肉」就過關。而美食馳名的法國,參議院亦正研究是否讓素肉使用「扒」和「香腸」等詞 。
法新社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