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牆內看「學潮」難以接受的瞬間長青網文章

2019年05月3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9年05月31日 13:34
2019年05月31日 13:34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筆者訪問了三位就讀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一年級的內地學生。本以為要找到願意接受訪談的對象難於登天,可是三人均爽快答應,只是出於私隱及安全考慮,需要隱去相貌與改變聲音。
一如所料,三位內地生對六四的認知與香港人存在巨大差異。他們接受的教育中,六四叫「八九學潮」,學生的確是在示威抗議,也的確有傷亡,只不過示威目的從爭取民主自由變成「受外國勢力挑撥,意圖反黨」。他們被告知參與示威學生本身是純良的,卻被人利用,以致作出不理智的行為。
反對中共河蟹歷史
來到香港後,大概是香港人都對內地人如何看六四感興趣,於是他們從香港朋友口中得知些許,好奇之下又自行從網上、書本尋找事實,最終得出一個與以往知識不一樣的結果。過程中有過難以接受的瞬間,不敢相信黨如此對待學生。他們傾向支持平反和紀念六四,所思所想也客觀理性:不了解的不會隨意評價。雖然對身體力行地參與紀念活動還有保留,可他們基本上認同人權自由的價值,覺得應該讓所有人清楚事實的真相,辨明責任。
過往總覺得內地生都支持中央,對六四會有扭曲的認知,例如「有外國勢力利用學生」、「政府只是平息動亂」,但這些似乎只是筆者的印象。受訪內地生中,有人批評中央使用軍隊武力鎮壓,有人反對「八九學潮」的歷史被中共「和諧」。不論在內地從老師口中得知,或來港後透過朋輩接觸,他們都知悉事件對民間力量的打擊,以及其後政權的牢固控制;他們也懷着跨越時空的同情和感性,言及學生被暴力鎮壓時語氣沉重,雙手緊握。
更讓筆者驚訝的是他們對政治的思考,其實遠遠多於身邊年輕的香港同輩:例如衡量會否參與政治活動,不會考慮有沒有朋友結伴同行,也不是怕被秋後算賬就抗拒參加,而是探討活動背後的意義與政治傾向。筆者觀察,部份香港年輕朋輩只是透過政治活動獲取優越感,在社交媒體跟風附和,或在遊行集會中「打卡」、「呃Like」,對事件卻沒有明確立場,甚至對議題缺乏基本知識。相反,受訪的內地生會思考紀念活動的政治意味,以及流血衝突背後的歷史教訓等。
記者︰梓玥(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一年級學生)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