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本報邀請浸會大學傳理學院及中文大學新聞學院的學生,以六四為主題採寫新聞故事,希望透過這班1989年後出生的年輕人的眼睛,以不同角度切入這段中國近代歷史。他們在茫茫人海中找到生於6月4日的人、年紀比他們更小一截的千禧後少年,也有從身邊的同學出發,訪問來自內地和海外的交換生,了解六四這個「傳說」。
生於六四 有種責任
一年365日,每日都有人出生。
這些生命密碼,往往由天注定,不由得你選擇。由出生那秒起計,即使你仍未改名,這月這日,已烙印你的一生。
三個年輕人,365分之一的機會,被命運安排在一個沉重的日子出生,個人與歷史的命運,從此交纏一起。
這天,有人點生日爉燭,有人燃起追悼的燭光;
這天,有人歡唱生日歌,有人高唱《自由花》。
個人、歷史、燭光、歌聲,因為這天,不再一樣。
這天是六月四日,是國殤,也是他們的生日……
三個90後和00後,第一次相遇。
他們一個是剛出道的電腦程式員阿John、一個是中大社工系二年級學生Sky、一個是中五小妮子Hailey。三人志趣各異,圈子不同,但將他們連繫一起的,是彼此的生命密碼。記者在不同朋友的圈子中,尋訪「六四」出生的年輕人,幾經嘗試,終於找到他們,一起來個對談。
「我是02年的六四出生的。」
「我是99年6月4日出生的。」
「我就1996年6月4日出生。」
從事電腦行業的阿John,父母比較保守,從小告誡他不要參與政治,平日話題鮮有觸及政治敏感的議題。對於六四,父母僅僅告訴他,當天曾發生過一件大事。六四事件的細節,他都是在中學課堂上聽到的。之後,再上網找資料,慢慢了解到30年前這場學運的前因後果。
「孩子不要知太多」
讀中大社工系二年級的Sky,讀大學前都不知道有六四事件,他笑稱「小學、中學的時候只知道六月四號是楊丞琳的生日」。年幼時他問媽媽有關六四的事,但他說媽媽只是敷衍他,認為小孩子不需要知得太多。「我從小到大都不知道有六四事件。」他知道有個晚會,但卻完全不知道晚會是為甚麼而辦,直到他進入大學就讀社工系才知悉。
相比之下,中五女生Hailey很早已接觸六四事件。童年某個生日,一打開電視看到六四維園燭光集會的新聞,看着萬千燭光,她好奇問爸爸:「那些人是不是在幫我慶祝生日呢?」童言無忌,Hailey還問爸爸能不能帶她去這個晚會慶祝生日呢。當時,她爸爸並沒有責怪,反而耐心地向這名壽星女解釋,又讓她觀看六四影片。從此Hailey的生日不再是一個人的事。
歷史洪流,歲月循環,三個年輕人被時間推着走,慢慢成人。每年人們紀念六四,他們直接或間接慢慢積累,形成了自己對六四的看法。
「由於我有這個特別的生日我更加有責任關注這件事。」對John來說,這個日子賦予了他一種責任——傳承,但這種想法並未化成行動。現年22歲的他至今未出席過任何一年的六四燭光集會,原因是慶祝生日或有其他活動。但他對六四已有自己的看法:「政府不但沒有解決人民提出的問題,反而解決提出問題的人民,簡直是中國近代史發展的悲哀。」
鎮壓是恐怖無情黐線
Sky認為,6月4日出生,反而阻礙了他去紀念和關心六四。「生日那天的心情都是比較愉快的吧,如果我帶着這種情緒參與晚會,其實不太適合。」但他說:「一個政府怎麼可以這麼恐怖!這麼無情!」受社工訓練的Sky,明白對人要有同理心,高牆與雞蛋之間,經常站在「雞蛋」的一邊,他指30年前的鎮壓簡直是「黐線」。
年紀最小的Hailey認為,六四是一件很悲慘的事。「很多爸爸媽媽都失去了他們最愛的孩子。」
六四眨眼30年,等到某天,當權者的罪責會被清算、受害人會得到道歉甚至賠償嗎?
Sky認為,以目前中國政府運作了這麼多年的模式,要平反六四,難乎其難。「30年了,尚且不能平反,之後的日子應該更加難吧。」John的看法,則有點與虎謀皮的意味:「迂腐一點說,要平反的話,真的要靠他們良心發現。」
小妮子Hailey說遠不如說近,將思緒拉回香港:「2014年的雨傘運動都有發聲,但他們就被拉去坐監,雨傘運動就是縮小版的六四事件。」
三人從未參加六四悼念活動,但同樣希望維園的活動能繼續下去,因他們都知道,當悼念越少、紀念越少、報道越少,這事將在新一代的認知之中,慢慢消失,而且消失得有如它從未發生。
採訪手記:自由如此脆弱
香港雖然在中國的管轄範圍之內,但港人擁有相對自由的空氣,基本法賦與我們言論自由,不會因政見而受刑責。但令人憂心的是,當問到三位年輕人接受訪問會否猶豫之時,大家都有所保留,甚至直認有點擔心,擔心談六四會被秋後算賬。原來免於恐懼的自由,可以如此脆弱。
令人憂慮的不單單在於他們的猶豫,更多的是背後促使他們卻步的白色恐怖。銅鑼灣書店店長林榮基出走、參選人、議員被DQ、中央力撐通過修訂移交逃犯條例等等,不少香港人可能多了無形壓力,生怕批評當權者有可能被抽秤。
正因為種種白色恐怖,我們更應該欣賞這三位六四出生者願意面對鏡頭坦誠訪談,以行動擊碎恐懼,正常人做現常的事。報道「六四」和說「六四」,暫時或許沒有後顧之憂,但若干年後,天地或許兩個樣,今天的「正常」,從來都不是永恒的保證。
記者:廖淑怡 劉詩敏(浸大傳理學院新聞系三年級學生)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生於六四 有種責任
一年365日,每日都有人出生。
這些生命密碼,往往由天注定,不由得你選擇。由出生那秒起計,即使你仍未改名,這月這日,已烙印你的一生。
三個年輕人,365分之一的機會,被命運安排在一個沉重的日子出生,個人與歷史的命運,從此交纏一起。
這天,有人點生日爉燭,有人燃起追悼的燭光;
這天,有人歡唱生日歌,有人高唱《自由花》。
個人、歷史、燭光、歌聲,因為這天,不再一樣。
這天是六月四日,是國殤,也是他們的生日……
三個90後和00後,第一次相遇。
他們一個是剛出道的電腦程式員阿John、一個是中大社工系二年級學生Sky、一個是中五小妮子Hailey。三人志趣各異,圈子不同,但將他們連繫一起的,是彼此的生命密碼。記者在不同朋友的圈子中,尋訪「六四」出生的年輕人,幾經嘗試,終於找到他們,一起來個對談。
「我是02年的六四出生的。」
「我是99年6月4日出生的。」
「我就1996年6月4日出生。」
從事電腦行業的阿John,父母比較保守,從小告誡他不要參與政治,平日話題鮮有觸及政治敏感的議題。對於六四,父母僅僅告訴他,當天曾發生過一件大事。六四事件的細節,他都是在中學課堂上聽到的。之後,再上網找資料,慢慢了解到30年前這場學運的前因後果。
「孩子不要知太多」
讀中大社工系二年級的Sky,讀大學前都不知道有六四事件,他笑稱「小學、中學的時候只知道六月四號是楊丞琳的生日」。年幼時他問媽媽有關六四的事,但他說媽媽只是敷衍他,認為小孩子不需要知得太多。「我從小到大都不知道有六四事件。」他知道有個晚會,但卻完全不知道晚會是為甚麼而辦,直到他進入大學就讀社工系才知悉。
相比之下,中五女生Hailey很早已接觸六四事件。童年某個生日,一打開電視看到六四維園燭光集會的新聞,看着萬千燭光,她好奇問爸爸:「那些人是不是在幫我慶祝生日呢?」童言無忌,Hailey還問爸爸能不能帶她去這個晚會慶祝生日呢。當時,她爸爸並沒有責怪,反而耐心地向這名壽星女解釋,又讓她觀看六四影片。從此Hailey的生日不再是一個人的事。
歷史洪流,歲月循環,三個年輕人被時間推着走,慢慢成人。每年人們紀念六四,他們直接或間接慢慢積累,形成了自己對六四的看法。
「由於我有這個特別的生日我更加有責任關注這件事。」對John來說,這個日子賦予了他一種責任——傳承,但這種想法並未化成行動。現年22歲的他至今未出席過任何一年的六四燭光集會,原因是慶祝生日或有其他活動。但他對六四已有自己的看法:「政府不但沒有解決人民提出的問題,反而解決提出問題的人民,簡直是中國近代史發展的悲哀。」
鎮壓是恐怖無情黐線
Sky認為,6月4日出生,反而阻礙了他去紀念和關心六四。「生日那天的心情都是比較愉快的吧,如果我帶着這種情緒參與晚會,其實不太適合。」但他說:「一個政府怎麼可以這麼恐怖!這麼無情!」受社工訓練的Sky,明白對人要有同理心,高牆與雞蛋之間,經常站在「雞蛋」的一邊,他指30年前的鎮壓簡直是「黐線」。
年紀最小的Hailey認為,六四是一件很悲慘的事。「很多爸爸媽媽都失去了他們最愛的孩子。」
六四眨眼30年,等到某天,當權者的罪責會被清算、受害人會得到道歉甚至賠償嗎?
Sky認為,以目前中國政府運作了這麼多年的模式,要平反六四,難乎其難。「30年了,尚且不能平反,之後的日子應該更加難吧。」John的看法,則有點與虎謀皮的意味:「迂腐一點說,要平反的話,真的要靠他們良心發現。」
小妮子Hailey說遠不如說近,將思緒拉回香港:「2014年的雨傘運動都有發聲,但他們就被拉去坐監,雨傘運動就是縮小版的六四事件。」
三人從未參加六四悼念活動,但同樣希望維園的活動能繼續下去,因他們都知道,當悼念越少、紀念越少、報道越少,這事將在新一代的認知之中,慢慢消失,而且消失得有如它從未發生。
採訪手記:自由如此脆弱
香港雖然在中國的管轄範圍之內,但港人擁有相對自由的空氣,基本法賦與我們言論自由,不會因政見而受刑責。但令人憂心的是,當問到三位年輕人接受訪問會否猶豫之時,大家都有所保留,甚至直認有點擔心,擔心談六四會被秋後算賬。原來免於恐懼的自由,可以如此脆弱。
令人憂慮的不單單在於他們的猶豫,更多的是背後促使他們卻步的白色恐怖。銅鑼灣書店店長林榮基出走、參選人、議員被DQ、中央力撐通過修訂移交逃犯條例等等,不少香港人可能多了無形壓力,生怕批評當權者有可能被抽秤。
正因為種種白色恐怖,我們更應該欣賞這三位六四出生者願意面對鏡頭坦誠訪談,以行動擊碎恐懼,正常人做現常的事。報道「六四」和說「六四」,暫時或許沒有後顧之憂,但若干年後,天地或許兩個樣,今天的「正常」,從來都不是永恒的保證。
記者:廖淑怡 劉詩敏(浸大傳理學院新聞系三年級學生)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