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壹週刊:女患罕見絕症 堅強媽悲歡同行長青網文章

2019年06月1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9年06月10日 06:35
2019年06月10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健康
健康
詳情#
【蘋果日報】25歲的史家恩,3歲被診斷患了一種罕見的神經系統疾病雷特氏症(Rett Syndrome),集自閉、腦癱與腦退化於一身,身體不能自主、失禁、抽筋、發出怪聲等問題陸續出現,要人24小時照顧,由於機能不斷退化,壽命比正常人短促,暫時無藥可醫。


當時很多親友都說家恩是無用的人,更有人要家恩媽咪生多個「有用的」代替她。雖然家恩沒有能力清楚表達感受,不能為自己的遭遇申訴或者辯護,費盡力氣也只能說單字單詞,但這又何妨呢?


因為她還可以看、可以聽,心裏知道誰對她好,誰在嘲笑她,更知道對她最好的人永遠在她身邊,她就是媽咪徐江琼(Helen)。


訪問那天,記者與母女二人一齊飲茶、搭地鐵、坐巴士,上上落落,感受得到做一個特殊孩子媽媽的壓力、擔憂與無奈。


人生無常,誰願意自己和孩子要這樣生活下去呢?但念頭一轉,總會看見希望,Helen近年成立了雷特氏症協會與特殊需要服務組織青草音符,透過病童父母的互相守望支持,凝聚更多社會資源,帶給孩子更多機會和可能,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原來就是這群孩子,令大人變得更堅強。


採訪:黎明輝

攝影:梁正平、廖健昌

家恩是個漂亮的女孩子,皮膚白晳紅潤,頭髮剪得短短的,很清爽,「佢好靚㗎,之前仲紅粉緋緋,以前讀中學時,佢話自己係校花。」不過,這位校花,由幼稚園開始已是不平凡,「她開始時有捽手行為,初時間中,後來越來越多,學校知道以為佢緊張,覺得咁得意,其他學生無呢種行為。後來突然叫我做哥哥姐姐,說話奇怪,又唔敢去玩。之後健康院檢查,發現係雷特氏症,要入讀特殊學校。」


家恩由小學開始入讀特殊學校,表面上她和普通的女孩子沒分別,但她的四肢活動、語言能力、自理能力、記憶力等等,都不斷地衰退,粗略估計,比她實際年齡老多20年,捽手的行為一直持續至今,「行動方面,佢三歲冇咩問題,唔使做治療,但慢慢退化,物理治療、職業治療都要做,佢本身隻腳正常,跟住扁平,腳趾又內翻,脊柱又側彎,所以行路唔係好穩陣,佢企唔到,但佢識行,行圓圈咁樣行,唔會向前咁樣行,要氹氹轉搵平衡點。」


在家中氹氹轉行無大問題(家恩經常夜晚不睡覺在家中行走),落樓下去附近公園還勉強可以,但出入較遠的地方,例如去商場飲茶、做物理治療、參加活動等,便要坐輪椅,要媽咪或者爸爸在後面推,Helen說後生時還不覺得怎樣,現在年紀大了,開始覺得吃力,「佢哋每一日每一個時段都不同,我要同佢戰鬥嘅事情都唔一樣,好似佢現在能力開始差,佢行路我要拖,都難,我拖佢都要用力,都開始辛苦。」


一生要人24小時照顧

退化的除了行動,還有語言及自理能力,「佢都係大約12歲來月經,好似普通人的青春期,冇咩分別,但平時都係失禁,要用尿片,24小時要着住。基本上佢一生24小時都要人照顧,有時都會憂慮我走咗會點呢?搵邊個去睇佢呢?最簡單,撩耳屎冇人撩,跟住腳趾罅有冇人抹?這些咁細微的事,未必有人可以做得到。」


Helen奢望家恩可以說多一點點,等她可以明白女兒多一點,但這小小的心願,也未能如願,「佢由三至五歲係冇咩語言,五歲開始識講一些字,當時好興玩接龍,表姐表妹在玩,佢突然間接一句,我慢慢教佢,你叫家恩,家之後係乜嘢呀,佢依家都有些短句。」家恩表達有困難,即使聽得明人家的說話,卻不懂得回應,「人望佢個樣正正常常咁,又有手有腳,以為好正常,但如果你叫佢攞個杯來飲水,佢點會箒,佢做唔到。」


父母都希望子女過正常快樂的日子,家恩出世時,Helen也是這樣想的,「當時我哋一家三口好輕鬆,好開心,佢好靚女好得意,個個都話佢好幸福,突然之間點解會咁樣,咩病嚟㗎,點算呀將來,覺得好徬徨迷茫,唔知應該點做。」


雷特氏症是一種很罕有的神經系統疾病,由基因突變導致,患者以女性居多,因為身體機能不斷退化減弱,容易受到細菌感染,壽命比一般人短,有十幾二十幾歲離世的,也有活到三、四十歲,以前大眾對這病的認識十分缺乏,互聯網又未盛行,病人家屬之間不能彼此交流支援,令患者家人充滿無助感,情況後來慢慢改善,「廿幾年前,仲係用大牛龜電腦上網,但都搵唔到雷特氏症的人去問,依家一打電腦資料就出來,外國網站又有,大陸又有,香港台灣又有,科技發達咗,大家可以互相聯繫,例如發現抽筋可以問對方點做呀,照顧方面叫做好咗幸福咗。」


掙扎生第二個湊家姐

同病相憐當然同聲同氣,反而是旁人的目光及說話最難受,初期家恩父母都不想告訴同事朋友有關家恩患病的事,也不會帶她見親友,會覺得羞恥,「其實一直身邊朋友都叫我生多個,話呢個(家恩)冇用,生一個有用㗎啦,老人家都會咁樣講。」


「我其實一路都無想生多個,諗住到我死咗可以幫手湊家姐,朋友話你咁樣好自私,人哋未出世就有負擔,唔應該為咗照顧家姐而生個細,不如好好地湊一個啦,湊幾耐就得幾耐,如果生出來又係有問題咁點算,真係搞唔掂,所以一路冇打算要第二個。」


直至家恩長大了,他們對雷特氏症有更多了解,心態開始改變,「後來我哋知識多咗,知道雷特氏症係唔會有遺傳,係散發性,就唔太擔心第二個係咪智障,我同先生都想擁有一個正常的小朋友。」2008年,妹妹安琪出世,健康正常,他們都鬆一口氣,「細女好乖,好體恤身邊嘅人,由小朋友到大人,都識得照顧人哋,好多人都讚佢生性。」


家恩看見就妒忌妹妹,會無緣無故地打她,「阿妹細個好驚家姐,因為家姐無端端就會打佢,有次幫佢着鞋,佢又摑佢一巴,妺妹大喊,我幫緊你做嘢,你打我!」到後來家恩連媽咪都打,母女經常衝突嘈交,Helen每日為處理姊妺的爭執,搞到精神崩潰,「最崩潰就係呢段期間,當時家恩十幾歲又青春期,佢又打我,我又打佢,都唔知點算?我心諗,放工返來,又畀佢食,又照顧得佢好好,佢點解仲要咁呢?仲要咁大脾氣?搞唔掂噃!」Helen結果也捱出病來,得了乳癌要做手術,休養一年才恢復工作,「我2013年患咗乳癌,經過手術,電療化療,2014年完成療程,之後休息了一年,其間我老公要不停加班,先可以應付屋企普通的開支。」


加強身體機能活出豐盛

Helen丈夫做車行司機,有段日子雙腳筋膜發炎僵硬也要頂硬上,也沒有求醫;Helen本來任職會計,癌症康復後為了多點時間照顧兩個女,轉行做保險,收入不穩定,但家恩有傷殘津貼,加上近年入住志願組織開辦的院舍,可申請綜援,現時家恩每星期都有幾天住宿舍,其餘時間則回家由家人照顧,「佢住院舍就可以攞綜援,所以食住基本方面就唔需要擔心,我希望用自己嘅錢去加強她的身體機能,做物理治療,做一些輔助器具,令佢生活再豐盛啲。」


家恩也像普通女孩子愛化妝扮靚,想識朋友,「家恩係一個好鍾意同人玩,好想融入人哋生活。我以前冇想過佢會貪靚,但原來佢好鍾意化妝,又鍾意着裙,問佢想唔想要男朋友,佢會話想,只係我哋平時無去發掘去傾。


「佢好叻㗎,記得到每個人嘅特徵,見到嗰個人煮飯,佢就話佢煮飯,見伯娘買薯條佢食,下次見到伯娘就會嗌佢做薯條。初初有啲唔明白嘅親友,見到我哋都會話黐線婆嚟啦,經過咁多年都會改變,依家見到家恩都會攬吓佢,個個都錫佢。」


六年前,Helen與另外兩位病童家長成立雷特氏症協會,近年又成立青草音符,希望連結更多有特殊需要和罕有病的家人,一同為孩子爭取更大的權益和歡樂空間,包場睇戲是其中一樣,「一般人覺得睇場電影係好平常嘅事,但如果我哋帶住家恩或者一啲有情緒病嘅小朋友,去普通電影院,真係唔敢去,佢哋真係會發出怪聲,會騷擾到其他人,所以有合適的電影,我哋都會包場,大家都有怪聲,咁就冇問題啦。」


成立協會創歡樂空間

早前賀歲喜劇《玩轉全家福》上映,協會再包場,她擔任分享嘉賓,希望引起社會各界對這群特殊病童的關注和接納,「依家香港大眾普遍都好明白我哋特殊需要家庭嘅情況,但起碼我哋要行出來,人哋先知道你有咁嘅問題,先會接納你。」她們又會舉辦各種不同興趣班、家長講座等,增加家長對孩子和自己的認識,原來,很多時候,家長要用很長的時間才能接受現實,走出傷痛,慢慢看見曙光。


「我當初都以為大女邊有得救,佢智障㗎嘛!後來讀咗個改善家庭關係嘅課程,老師有啲建議叫我去嘗試,當時家恩住院舍,我就每個星期打電話畀佢,同佢傾偈,佢一返來就刻意啲讚佢,你好靚女呀,錫到燶咗,等佢知道我冇遺忘到佢,唔係淨係錫細妹,嗰段時間叫做捱過咗。」這些經驗,都有助她與其他家長分享同行。


她比喻自己像青草,「青草好有生命力,係好堅韌嘅植物,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生長,青草亦比喻我哋呢班特殊需要孩子嘅家長,雖然寂寂無聞,但可以好堅韌在社會在家庭中生存生長。」


「如果我冇一個特殊嘅小朋友,我未必會咁關心人,亦都唔會成立咩協會去幫助人,最多可能做吓義工,唔會主動行出來去帶領一班人。我哋有一個心願,希望可以起一間專為雷特氏症患者入住嘅宿舍,由家長當值或者做職員,照顧也會好些,又可以解決家長的就業問題,不過這是更長遠的事了。」人生無常,幾難過都好,轉個念頭,就會出現希望,可以笑對苦與悲。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