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內銀海外拓土事不宜急長青網文章

2011年02月2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2月20日 05:59
2011年02月20日 05:59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中資銀行在境外的「新一輪」開疆拓土正全速進行,以工商銀行(1398)收購美國東亞銀行80%股權,獲得美國商業銀行牌照為首,工行在歐洲連開5間分行、建行(0939)新闢悉尼分行、農行(1288)正欲申設倫敦子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競標西德意志銀行大額股權「全面開花」。

全球金融危機,令中資銀行獲得海外擴張30年來空前的天時地利人和:中國政府出海尋求資源,中國企業境外擴張,人民幣「國際化」大勢已定,歐美金融業萎縮,市場空間擴大。人民幣升值進程,令中資銀行更有購入境外資產的圈地衝動。

靠資本換市場 利弊參半

2010年中國擴大人民幣跨境結算試點以來,以人民幣跨境支付出現井噴,本港、台灣乃至東南亞成為人民幣離岸業務平台,這亦是中資銀行海外拓土的重要內容。

金融危機後,中資銀行愈顯「財大氣粗」。去年工商銀行擴張風頭最勁,其年末境外機構總資產達700多億美元,當年勁增四成五,若加之南非標準銀行的投資收益,去年利潤約有10億美元。本港作為內地重要的貿易順差來源地及投資出入境的集散地,早已成為中資銀行跑馬圈地的首站,樂觀估計,內銀在港市場佔有率已逾兩成。

但反觀中資行的資本來源,在近兩年國內資本監管門檻頻頻提高、銀根收縮的市况下,錢亦不是唾手可得的,銀行為獲得資本金,不外乎向國內股市債市融資,工商銀行海外擴張與其大舉再融資同步,值得深思。海外併購風險巨大,民生銀行(1988)併購美聯合銀行失敗前車之鑑猶在,中西方銀行管理水平及人才的差距,加之西方金融業保護主義,儘管併購能迅速拓展市場,但以資本換來的市場,「打江山」易,「坐江山」難,若整合不善,將盡失客戶與市場。

海外設分行,儘管准入門檻較高,業務受限,市場擴張慢,但金融危機亦為中資銀行帶來契機,歐債危機中工行在歐全面開花、國開行德國搶灘均是例證。

先設分行,資本代價較小,亦有小心探路的時間與空間。本輪中資行海外擴張亦應力避一味「燒錢」圈地,與內地企業出海、跨境人民幣收付相綑綁,保有特色,再謀求融入當地市場,是穩妥之策。

馮其十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